炮打乳業新國標
細菌含量超出國外數十倍的原奶,用還是不用?
蛋白質含量遠低正常標準的原奶,用還是不用?
炎癥纏身的病體奶牛擠出的原奶,用還是不用?
責任編輯:孟登科 曹海東 朱紅軍
乳業新國標
是進步,還是倒退,
是個問題
是保護消費者,還是保護奶農,是個問題
是受制于現實,還是鼓勵先進,也是個問題
細菌含量超出國外數十倍的原奶,用還是不用?
蛋白質含量遠低正常標準的原奶,用還是不用?
炎癥纏身的病體奶牛擠出的原奶,用還是不用?
懷揣著上述疑問的上海奶協副秘書長顧佳升,剛參加完6月上旬的中國奶業首屆大會,未能尋到答案。
在行業反彈雀躍中舉行的這次盛大集會,洋溢著對產業一體化的期許,幾乎屏蔽了三鹿事件后的安全陰影。顧佳升再一次嗅出了曾經的集體沉默的味道。
這些質問,本是拋給6月1日正式施行的乳業“新國標”的,此前數月,作為業內專家,他反復被新國標究竟是歷史倒退還是進步的爭論聲浪所淹沒,在化名博客里,他直言不諱,“對三聚氰胺事件的反思正走向歧途”。
兩個月前,在另一處奶業的集會上,壓抑在業內的腹誹之聲,最終卻是因為一位好事者的意外提問,才在會議結束前刻,公然引爆。
那場不免憤激的評論中,不止一家乳企,不止一家行業協會,也不止一位專家,炮打了乳業新國標,“離奇”、“意外”等說法頻頻出口。中國乳業陣營林立,互相攻訐的事情并不新鮮,但放諸一項集11部委、機構之力,耗時近兩年,并被寄予開啟食品安全新紀元期待的新國標之身,還是令人驚詫。
乳業新國標怎么了?官方語境中的共識之下,究竟掩蓋著什么樣的秘密和爭議?
一夜退回25年
現在的中國原奶質量,可以說是全世界最低了
問題出在了乳業新國標的分支“生乳安全標準”中的蛋白質含量、菌落總數等細分指標的設定上。
三鹿事件中,元兇三聚氰胺正是在生乳環節添加,而添加的最直接動機就是增加蛋白含量,可見這些指標的生死攸關。
一直以來,對于生乳(又稱鮮乳,生鮮乳),中國奶業從不乏標準,引用最頻的當是1986年農業部頒發的收購標準,以及2003年衛生部的鮮乳衛生標準。
三鹿事件后,奶業標準混亂之弊屢被提及,并一度成為反思所向。2009年初,清理原有乳業標準,再造新國標,即已啟動,衛生部受托領銜。
然而,對照兩份舊有的生乳標準,在蛋白含量上卻難得一致,均系2.95%(即100克生乳含2.95克乳蛋白),菌落總數(通俗理解就是細菌含量)亦呈從嚴之勢,從原有的最低容許每毫升400萬提升至50萬。
三鹿垮臺后,國務院緊急出臺《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在反思中尤為提及“對生鮮乳及乳制品(以下統稱乳品)質量監管存在嚴重缺失,標準體系不完善”,上溯一年,2007年,國務院在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更是明確要求“把提高原奶質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總數&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