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揚“公”抑“私”的訣竅

盡管香港政府沒有明確發文限制私車,但是使用和養護私車的費用門檻,足以讓普通市民難以承受。

責任編輯:朱紅軍 孟登科

盡管香港政府沒有明確發文限制私車,但是使用和養護私車的費用門檻,足以讓普通市民難以承受

 “香港政府是鐵了心的公交優先!”香港物流運輸學會院士王緝憲說。

2008年,《福布斯》雜志比較了全球84個大城市后,認為香港的運輸系統效率高、安全可靠、費用合理,是全球最佳的運輸系統。“香港暢通的城市交通確實是個奇跡。”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馬向明總工程師感嘆。

香港政府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進行了第一次整體的城市交通研究,1980年代,即建立起了“公共交通優先”的理念。這多少為現實所迫,香港人口700萬,實際可供發展土地僅兩百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全球首屈一指。全港道路總長2040公里,只有上海的1/3,所承擔的城市交通總量卻幾乎與上海相同。

現在,香港約有90%的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比率為全世界第一。這得益于香港擁有高度發達的交通網絡,除巴士、地鐵、的士、渡輪外,難以管理的小巴也一直使用。

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全球公共交通的服務機構基本上都是虧損的,惟有香港盈利。香港政府從不提供直接資助,因此城市公交在票價方面不實行福利政策,而采取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商品價格。“這和內地不同,香港政府管的很少,完全是市場調節,光靠運營完全可以保證收支平衡。”馬介紹說。

香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的首席助理秘書長何宗基直言,“我們用不著管它們,它們都是注冊公司,有公司法、有股東、有董事會管著。如果它運轉失靈,影響到公眾的利益,政府才會出手干預,選手有問題就讓選手出局,游戲規則有問題就調整規則。”

作為主管交通事務的部門運輸署,王緝憲說,“首先要將路面交通運輸工具排座次,然后給予相應的優先權。在香港,巴士道路利用效率最高,排第一,并在道路使用上享有最大優先權,小型巴士第二,出租車(的士)再次,私人汽車因為車載人數最低排最后,不僅沒有優先權,還被諸多經濟手段限制其使用。”王緝憲還提到了另一個香港政府的訣竅,“香港嚴格管理小區的建設,在小區建設之前就必須申請到公共交通的配套線路,保證小區建成后住戶出行方便。”

在香港開車不堵車,是馬向明最大的體會。與內地城市不同,即使在主要道路高峰時間的平均時速也可以保持在22公里的水平。這部分歸功于負責交通規例的警務處的嚴苛執法,實行大量的單向行車、電腦路口燈號調控、局部限制沿線停車等措施。一個耐人琢磨的細節是,在香港,道路有斑馬線處必定有岔路口,而不會在一條路中間突然添加斑馬線,以保證公交的通行速度。

內地擁擠的公交環境屢被詬病,但“香港公交車和地鐵都非常舒適,干凈整潔,環境很好,讓人上下班毫不覺得痛苦。”從內地去港工作的Crystal頗有感觸。完善的配套服務也是香港公共交通成功的重要原因。早在1992年,香港就研發了非接觸式的智慧卡,后成為幾乎人手一張的“八達通”。“香港人從小學到大學坐慣了公交車,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王緝憲說。

對私車的警惕和控制卻也從沒放松過,盡管香港政府沒有明確發文限制私車,但是使用和養護私車的費用門檻,足以讓普通市民難以承受。“一個小時停車費就是二三十塊(港幣),要是一個正常上班的白領,每天要花多少錢???”馬向明感嘆。

除停車費高昂外,香港從30年前就開始采取高燃油稅、高輪胎稅和高車輛首次購買稅三個方式來控制私車增長,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一度成功將私家車擁有量控制在每100戶12-13輛的水平。但現在,這種控制愈來愈難,政策只能轉向于限制車輛的使用?,F在,燃油稅和輪胎稅都是與使用量掛鉤的,所以訂得很高。香港將在2012年前后局部實行電子道路收費,以限制進入城市中心(中環)的車,在道路使用上體現“用者自負”的原則。此外,香港三條過海隧道和跨海大橋,每次通過都是要收取20—40元港幣不等的費用,這一系列的高支出,使得香港的私車每年增長僅2%左右。當然“香港沒有汽車工業,沒有產業壓力”。王緝憲說。而且,“香港有些樓盤和地區是沒有停車場或是禁停的,這也減少了私車的使用。”

這些看似嚴苛的政策,如何讓香港市民順利接受?“發展到今天,正是香港民主的結果,不僅是因為政府控制,市民也會總體考慮私車增多帶來的隱患,因為最終影響的還是他們的利益。”馬向明解釋道。

網絡編輯:王憐花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