擄日勞工對日和解的利益江湖
十數年來的擄日勞工對日索賠運動中,各方各派,對話語權的爭奪、對政治經濟利益的爭奪,從未停息
責任編輯:李梁 郭力 馬昌博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雷磊
編者按:
日前,擄日勞工與日本企業西松建設達成和解,西松建設謝罪并賠償。但是同一日,另一些勞工聲明堅決反對和解,稱和解協議“喪權辱國”。都是受害者,何以如此勢不兩立?
本報無意否定為老勞工們的利益奔走的各界人士的所有真誠努力。但與此同時,十數年來的擄日勞工對日索賠運動中,各方各派,對話語權的爭奪、對政治經濟利益的爭奪,從未停息。
4萬擄日勞工,如果不是學者做了口述歷史,連成為歷史注腳的機會也沒有。 (CFP/圖)
河北農民張造領這輩子頭一回成為事關“民族氣節”與“中日友好”的核心人物。
66年前,張造領的父親張小更被擄往日本做苦工。而今年4月26日,張造領和另外4名受害人遺屬,作為“中國擄往日本勞工聯誼會信濃川勞工分會”的57名勞工的代表,和日本企業西松建設公司達成和解:西松建設謝罪,張造領和其他56名老勞工或遺屬,得到3頁紙的“說法”和大約每人5萬元人民幣的賠償。
然而風云突變。就在和解簽字當天,另外5名勞工代表也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聲明只有他們才能代表信濃川受害勞工,而且他們堅決反對和解,因為西松公司提供的不是賠償金,而是救濟性質的“償金”,“帶有侮辱性質”。
一時間,張造領簽的那3頁紙成了“喪權辱國”的又一個例證,“出賣”了民族尊嚴,只換來了一點兒“施舍”。
都是受害者,何以如此勢不兩立?勢不兩立的背后,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利害關聯?
事實上,十數年來的中國擄日勞工民間索賠,達成了4次和解,理論上為不到3000受害者及遺屬爭得一點賠償,卻遺留下更多的紛爭、分裂,如一個江湖。日本的律師、和平運動社團,中方的律師、學者、半官方機構,所有人都在捍衛著自己充當勞工保護傘的純潔目的,也都在回避自己的利益訴求。
這一局面很可能將繼續延續下去,直到當年的勞工全部去世,從而被當作歷史書的某一頁徹底翻過去。
論戰、“誘勸”、“綁架”
日本律師說:“作為中方的受害者,不能明確發出統一的聲音,這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
反對和解的5名勞工算是“老革命”了,從1990年代后期就起訴西松建設??到t一直是帶領他們打官司的律師。
而參與和解的絕大部分勞工遺屬,則是去年夏天聽說要和解后才加入“革命隊伍”的。但人數上他們占多數,因而被認為“更能體現大多數勞工和勞工遺屬的意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