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不要再局限于雜技和熊貓了——法國官員談如何向海外推廣文化
責任編輯:平客 實習生 常仙鶴 徐清清 趙大偉
法國文化部長弗萊德瑞克·密特朗 (法國大使館/圖)
法國在向中國推銷自己的文化時,十分重視當代藝術的普及 (法國大使館/圖)
6月20日,上海街頭忽然冒出了多處露天舞臺,法國政府邀請的“K小姐”搖滾樂隊和“M”歌手(Matthieu Chedid)為上海樂迷表演。讓不少上海市民興奮的是,這些演出都是免費的。
這場免費文化活動是上海第一次把法國的“夏至音樂節”移植過來,它也是正在中國舉辦的“中法文化之春”的壓軸戲。據悉,這一系列活動由法國政府組織,得到了上海市市長韓正的支持。
次日,一年一度的“中法文化之春”在上海閉幕,這是法國在其本土之外最大的文化推廣活動,它從4月15日起舉行,涉及27個城市,共計兩百多場活動?;顒涌缭诫娪?、舞蹈、現代音樂、城市文化、戲劇、文學,還有專門針對中國青少年的活動。
“中法文化之春”舉行期間,南方周末記者就活動本身的操作,中國如何向法國和海外推廣中國文化等問題,與幾位法國政府官員進行了對話。法國文化部長弗萊德瑞克·密特朗、法國駐華大使蘇和、具體負責“中法文化之春”實施的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贊齊安杰介紹了法國海外文化推廣的經驗。
我們不是要搞一個藝術節
南方周末:法國政府在“中法文化之春”的活動內容選擇、推廣方式上確立了怎樣的重點?重點目標人群是中國民眾的哪些階層?
蘇和:主要是希望展示法國藝術創作的多樣性,每個活動的風格也都不一樣,我們邀請了法國的“跑酷”藝術家在建筑上做出類似雜技的表演,有一個法國舞蹈團,他們的表演很像和吊車做愛,世博會法國館展出的繪畫是屬于印象派的,但在其他地方展示的是法國現代作品,我們的目的是想通過多樣性的內容吸引不同的觀眾。
音樂上也能看出這種多樣性,肖邦音樂會轉天就辦爵士音樂會。我們就是希望年輕人、年紀大的人、喜歡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的人都能欣賞到自己喜歡的作品。
就目標人群來說,教育程度高的,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會是我們比較感興趣的。他們對外來文化比較感興趣,觀眾也大多是學生和年輕白領。我們沒有在農村辦活動。
我們和中國的優秀合作伙伴進行很好的互動,比如湖南電視臺,它的節目年輕人很喜歡,活動開幕式就是和湖南衛視聯手在北京三里屯舉辦的,與法國結緣的中國影星劉燁出席。
齊安杰:我們希望能給中國觀眾帶來最新、最有代表意義和創新性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傳統的、像文化遺產一樣的節目。創新性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電影、現代音樂或者是舞蹈,我們都希望能夠給中國帶來富于創新意義、能體現法國當代藝術的東西。
比如電影方面,我們帶來的電影都是最新的,都是2009年或者那之后拍攝的,也是在法國商業價值最好的,或者獲獎的作品,例如《我來自北方》,是有史以來票房收入最高的法國電影,還有一些獲得“凱撒獎”的作品,都能代表法國當代電影。
但我們不是要搞一個藝術節,也不需要有政治高度,或者針對高層次官員,我們希望中國普通大眾可以在其中找到他們的幸福和樂趣。雖然有一些很少量的活動會請一些VIP來參加,但是這不是我們主要的目的和(目標)人群(對比中國的做法)。法語聯盟學校不只是教育中心南方周末:法國如何向中國以及第三世界國家推廣法國文化?主要的推廣內容和推廣方式是什么?對不同國家采取怎樣不同的手法?
密特朗:法國政府利用眾多的機構支持法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我們依托于“法國文化(Cultures France)”這樣的專業社團,向全世界成千上萬的合作伙伴提供資金支持。我們還有與文化視聽企業聯系在一起的運營商,旨在推廣和輸出法國的作品和藝術家——法國電影聯盟(Unifrance)推廣電影,法國國際電視(TV France International)推廣電視節目,音樂出口辦公室負責音樂工業。
法國的大型博物館,像法蘭西喜劇院一類的舞蹈、戲劇機構,也積極向國際推介它們的作品和創意。
法國文化的推廣方式會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作調整。比如,在柬埔寨,法國文化中心是其首都金邊少有的文化設施,設有圖書館、書店、電影放映廳,組織豐富的文化活動,成為藝術愛好者不可替代的去處。在泰國,法國使館組織一個名叫“節日”的藝術節,成為文化藝術方面的公眾節日。
在法國之外,我們借助駐外使館文化處、法國文化中心和法語聯盟學校的強大網絡進行文化推廣,這和中國的孔子學院類似。這樣的網絡讓我們更貼近當地的藝術家和公眾。在一些國家我們還設有“藝術家之家”,例如羅馬的美迪斯別墅(Vila Médicis),我曾有幸在那里做過領導,還有京都的古雅瑪別墅(Vila Kujuyama)。
蘇和:我們在海外辦活動主要依靠我們的代表處。我們在中國有6個總領事館,16個法語聯盟學校,而中國在法國有7個孔子學院,法語聯盟學校不僅是教育中心,同時也是文化活動的平臺。
現在有很多中國省、市政府的代表和我洽談舉辦法國文化活動的事情,他們覺得這對他們的城市很有意義。
傳統文化之外,中國更應推廣當代藝術
南方周末:中國在法國也搞了“中國文化周”,據你了解,法國人對哪些中國文化感興趣?怎樣才能讓法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對此你有何建議?
密特朗:法國民眾對中國文化有著非常強烈的興趣,他們希望了解更多。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同時,也越來越關注當代中國文化藝術,尤其是當代中國電影,法國人給予高度評價,現在每年有20-25部中國電影在法國上映。
這種興趣也體現在其他創作領域。中國造型藝術家在法國得到很高的認可。北京“798”和“草場地”這樣具有象征意義的街區也引起法國民眾的關切甚至是崇敬。我堅信法國人會很有興趣發現中國藝術的新變化,尤其是那些鮮活的藝術,包括戲劇、音樂、歌劇、舞蹈等。
蘇和:去年40萬法國游客來華,今年世博會這個數字會增加到50萬。
我們在巴黎有很多博物館展示中國和亞洲的古老文化,大宮殿博物館正在舉辦道教文化活動,非常受歡迎。在外省有2.1萬高中生在學習漢語,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因此我覺得中國文化在法國中小城市也有很大前景。
但是在傳統文化之外,我們可以在當代中國文化藝術上做很多推廣活動。
比如當代中國電影就做得很好。今年五一時我在上海世博會參加法國館開幕式,鞏俐就和我一起參加了,這個象征意義是很明顯的。
在繪畫方面,我們和許多中國藝術家有交往,我不知道應該說他們是“中法藝術家”還是“法中藝術家”,例如趙無極、范增等。
在文學方面,法國人也越來越喜歡讀中國的偵探和驚險小說。
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中國劇團、舞蹈團、音樂家去法國演出。尤其中國音樂是法國人最不了解的,應該讓更多中國音樂家去法國表演,也包括昆曲這類藝術。
我們也可以考慮在第三地舉辦一些活動(大使作為建議之一提出來的,我也認為是重要的推廣方式之一)。上周我們在法國大使官邸給指揮家普拉松頒發了一個獨立勛章,當天參加授勛的有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普拉松是這個樂團的首席指揮。有趣的是,授勛前一天他們剛剛從俄羅斯莫斯科演出回來,他們在那里的演出很成功。這說明,中國和法國的藝術家在一起可以擦出火花,就可以成功。
盯住法國年輕人,打中國流行音樂和電影牌
南方周末:中國在法國搞“中國文化周”之類的推廣活動,很重視規格和到場的VIP有多少議員、省長和部長,對此你有什么評論和建議?
密特朗:我還遠不能給我們的中國朋友出主意。
法國公眾認為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現在又在急劇變化。中國處在創新的尖端,在不斷演變,但卻保持著它強烈的易于被辨認的特征。
蘇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觀念和做法。我們在中國舉辦文化活動時,一直得到中國文化部及各省市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6月20日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法國音樂節,就是得到了上海市長韓正的支持。反過來也一樣,我們的文化部長非常積極地看待中國在法國舉辦文化活動,我們的領導人對中國文化也有強烈的興趣,例如希拉克,他非常熟悉中國文化。
但是我們也認為,文化是屬于整個社會的,我們一直希望集中地向那些對法國文化感興趣的人群做推廣,這些人隨后可以把他們感受到的法國文化反射到整個社會。
有趣的是,在法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也是文化程度較高、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常常喜歡旅游,不少人來過中國。
萬萬不要讓法國年輕人覺得中國文化只局限于雜技、熊貓這類很膚淺的東西。年輕人想要了解的是當代中國文化,應該推廣中國的流行音樂和電影,我想法國年輕人會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