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大學城:中國第一個大學城的十年生死

"十年后,大學城中,預想的十萬學生只有三成,城里只剩一群討債的人和賣瘋了的高爾夫別墅。""這時候,全國已有50多個大學城。"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瓊 張利安

■編者按:高校“產業化”十年了。

從1999年高考大擴招開始,中國許多大學仿佛一夜成為企業。擴招——舉債擴建——再擴招還債,成為普遍的運轉邏輯。

大學城也突然成為一門中國特色的時髦生意,在地方政府經營城市的思路下成為拉動城市經濟的“新項目”。

然而,經過十年瘋狂建設后,當這個“產業”里,高校資源的供給曲線一路向上時,需求曲線卻從2008年起掉頭向下,至今三年里高考生已減少100萬。

“產業”的拐點正在出現。

而真正的考驗是,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依然攪在一起的高校 “產業”里,競爭的失敗者們能否退出?誰來為他們的巨額債務埋單?

大學城和獨立學院,是這場“產業化”運動的兩種典型產品,本報記者調查了最近發生的上海財經大學獨立學院停辦事件和第一個大學城的生死輪回,以為十年之記。

我們呼喚并期待,讓大學的歸大學,企業的歸企業。

■ 在地方政府的鼎力相助下,一個中學校長的突發奇想變成現實,中國持續至今的大學城熱由此發酵。

■ 十年后,大學城中,預想的十萬學生只有三成,城里只剩一群討債的人和賣瘋了的高爾夫別墅。

■ 這時候,全國已有50多個大學城。 

凱旋門,中學校長劉志毅為中國第一個大學城設計的城門。 (CFP/圖)

大學城里剩下兩條商業鏈。上圖為討債者居住的村子,下圖為高爾夫別墅的廣告。 (陳新焱/圖)

大學城里剩下兩條商業鏈。上圖為討債者居住的村子,下圖為高爾夫別墅的廣告。 (陳新焱/圖)

中學校長開啟大學城時代

“一條街,兩邊是商鋪,那叫大排檔;如果兩邊都是大學,那就叫大學城。”

中學校長劉志毅沒有想到,十多年前他的一次突發奇想,竟然開啟了中國教育的一個新時代——“城”時代。

那是1998年5月的一天,48歲的劉志毅接到一個電話,是北京市東城區教育工會主席張忠華打來的:“有位歸國華僑想向你請教問題,你去不去?”

這位華僑名叫愛新覺羅·顯琦,是清末八大親王之一的肅親王善耆之女,彼時在廊坊辦了個愛心日語培訓學校,經營一直不好,便想向時任北京二十五中校長的劉志毅請教。

劉當時聲名在外。1993年,他率先在二十五中打破了教師的鐵飯碗,實行全員招聘;此后又提出“民辦公助”(學校由國家所有,而采取民辦形式經營,自負盈虧)的辦學理念,并讓二十五中成為第一個吃螃蟹者。

第二天,劉志毅便去了廊坊,看著學校周圍的大片空地,他給出了第一個主意:要不辦個大專?

彼時,技能人才正缺,職業教育被提上中國教育大綱。而廊坊,恰好又沒有這方面的民營學校。

飯后,他們在學校周圍散步,看著一望無涯的莊稼地,劉隨口問了句:這些地能不能用?要不辦個大學城吧?

“大學城?”陪同者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問,“什么叫大學城?”

“一條街,兩邊是商鋪,那叫大排檔;如果兩邊都是大學,那就叫大學城。”劉志毅打了個比方。

那時候國內對大學城的理解幾近空白。其實大學城的概念在西方早已出現:牛津、劍橋以及日本的筑波等,都是比較成功的典范。

劉隨口而出的想法,一開始并沒有引起注意,當天他便回了北京。沒想到,幾天之后,對方打來電話,“你這個主意好,再來廊坊一趟吧。”

同盟軍

與常務副市長一起來的,還有廊坊經濟開發區、教育局、土地局等重要部門的一把手。優惠條件當場談妥,土地5.5萬元一畝,是當時市場價的六分之一。

6月17日,在北京的辦公室里,已轉任北京八中怡海分校校長的劉志毅對南方周末記者坦承,在提出建大學城的想法之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