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被迫轉型,“超級熊市”就此誕生?

2010年1月12日,中國央行“意外”調高準備金。第二天,滬深股市以大跌報收。絕大部分投資者并沒有意識到,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下跌,而可能是確證了一個超級熊市的正式來臨。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2010年的種種跡象顯示,在經過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已經進入一個由高速增長到中低速增長并包含著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社會及政治變革的新的轉型時期。作為經濟的晴雨表,中國股市將如何映照新舊增長方式的轉換?獨立評論人袁劍給出的答案是“一個超級熊市”。正如不同人眼中的半杯水并不一樣,樂觀者見到半滿,悲觀者見到半空。袁劍屬于見到半空的人。不論這個悲觀的預期是否成真,其文所反映出的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現實確實已迫在眉睫。

中國經濟高增長的黃金歲月正在漸行漸遠。 (CFP/圖)

2010年1月12日,中國央行“意外”調高準備金。第二天,滬深股市以大跌報收。

絕大部分投資者并沒有意識到,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下跌,而可能是確證了一個超級熊市的正式來臨。它意味著,從上證指數達到6124點的2007年10月份算起,中國股票市場將進入一個長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超級熊市周期。

如果歷史能夠為我們提供某種啟示的話,那么,日本1989年地產泡沫崩潰之后的股票市場,將是中國證券市場未來最有可能的歷史鏡像。在1989年年底到達38915 點巔峰之后,日本股票市場一直處于反復震蕩,不斷尋底的過程之中。然而,誰都不會料到,日本這一尋底之旅竟然長達20年之久,至今仍不知底在何方。

對應于這一長期熊市的,則是日本經濟深陷泥淖、一籌莫展的經濟低迷。對于日本經濟這種幾乎類似于植物人的現象,大多數論者將其歸結為地產泡沫或者日元升值,這顯然是對復雜歷史的一種學術簡化。以一種更加宿命的角度看來,所謂日本奇跡在1989年之后所遭遇的“悲慘世界”,與其說是日本特殊的政策失誤所造成的,倒不如說是一個經濟體從成長到成熟過程中必然要承受的普遍命運。而其中蘊含的一個更加深刻的歷史教益則是:一個以外需為主的大型經濟體在其轉型并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將會遭遇多么令人生畏的挑戰。

不幸的是,2010年的種種跡象顯示,在經過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已經進入一個由高速增長到中低速增長并包含著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社會及政治變革的新的轉型時期。較之前面三十年的轉型,這個轉型的復雜與困難程度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泡沫式增長無以為繼

2008年上半年,中國出現了自1994年以來最為嚴重的通貨膨脹。事實上,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周期性通脹,而是中國延續了二十余年的經濟增長方式無以為繼的一個明確信號。這種以高投資、高消耗、高外部依存、低權利、低福利為本質,以追求GDP速度為目標的發展方式,不僅在經濟上難以持續,也在政治及社會等廣泛領域造成了高昂的代價。

然而,這個故事被一個規模更加宏大,更具有震撼性的故事搶走了眼球。2008年秋季肇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讓中國的困局變得異常模糊。外部需求的瞬間坍塌不僅神奇地澆滅了中國的通脹之火,也使中國模式自身的嚴重缺陷穿上了最好的防彈衣。

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