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分蛋糕”的一種計量
工資提高到糊口水平以上時可能擠出的就業,會被內需增長所增加的就業機會吸收,在這個良性循環中,沒有犧牲者。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工資提高到糊口水平以上時可能擠出的就業,會被內需增長所增加的就業機會吸收,在這個良性循環中,沒有犧牲者。
6月20日原富版刊出李杰先生的《關于“分蛋糕”的種種計量》,這篇短文題目誘人,文采也好,但就作者反對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這一種蛋糕分法上,我有不同意見。
文中,作者的觀察蠻精準的,“很多中小企業,特別是出口型企業的基本工資都定在本省市的最低工資線上”,這是客觀事實。但作者從中得出“市場均衡工資低于最低工資”的判斷就有點兒不靠譜了,提高最低工資會增加失業的推論,就完全錯了。
事實上,不分企業大小,在資本比勞動有勢力的市場上,資本就會竭力壓低工資。最鮮活的案例是,郭臺銘的富士康科技集團在連續12跳和政府介入調查之后,并且,可能是最重要的,廣州將最低工資從860元調升至1100元之后,于今年6月2日宣布 “作業員工資由原來的900元/月調升到1200元/月”。富士康因為這次漲工資虧損了嗎?沒有。只是利潤略有下降而已。富士康裁員了嗎?沒有。相反,2010年6月6日富士康宣布,“為凝聚基層員工及線組長之向心力及增強公司長期經營能力”,10月1日起,考核通過的基層員工薪資調整為每月2000元。顯而易見的是,富士康的“市場均衡”工資比860元、1100元高,甚至比2000元還要高。
■評之評
那么在“市場均衡”工資比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高的情況下,提高最低工資政策為什么有效提高了富士康的工資呢?
我無力評價富士康的跳樓問題,但工資的上調讓我很擔心其能否支持 30萬的就業。郭臺銘說可能去臺灣建無人工廠,其他高管表示可能遷廠到印度等勞工便宜的國家。中金公司剛剛發布的報告認為,明年會有3100萬的失業。我不敢說這些失業都是由最低工資的調整造成的,但肯定有顯著的作用。
我真不知道資本家邪惡的超額利潤有多少,代工工廠3%-5%的利潤應該不算是太剝削吧。企業用工是否會減少,看看富士康及明年的失業情況吧。
——李杰
這個問題不是西方經濟學入門課程能回答的了。不過也真用不到博士學位課程來解決這個問題。答案是簡單的:學者觀察到的工資并不是西方經濟學入門課程描述的那樣,要么是高于最低工資的均衡工資,要么是高于均衡工資的最低工資。在資本有壟斷勢力的市場上,資本家并不是按照勞動的邊際產出價值(最后一位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付工資(所謂均衡工資),而是按照勞動供給價格付工資。
在“劉易斯拐點”到來之前,這個供給工資低得接近糊口水平。而勞動的產出價值相當高,這其中的差額就是資本家的超額利潤來源——正是為這豐厚的超額利潤,國際資本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提高最低工資相應提高了勞動供給價格,并未超出勞動的邊際產出價值,企業用工就不會減少。工人工資增加只是把資本家的超額利潤分了一點點給工人,所以提高最低工資這個分蛋糕的法子不錯啊。
再者,中國各省的最低工資標準是參照各省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制定的?;谖飪r上升導致生活費用上漲,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上升,最低工資標準必須隨之上升。否則,在最低工資標準上工作的人不可能有“尊嚴”地活著,更不要說有“尊嚴”地工作。如果真有企業(不論大?。┮恢边B這樣的最低工資都付不起,作為經濟學家只能建議關張算了,節省下資源另作他用好了。
“市場能做的事情,就讓市場做好了”。舉雙手贊成。“均衡工資本就是一個市場的價格,不要用最低工資標準去扭曲市場價格體系,讓市場自己調節,從而更合理地配置資源”,是對市場盲目信任。市場失靈是西方經濟學入門課程也會提及的概念。勞動市場中的市場失靈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最低工資標準只是對勞動者的最低保障,談不上扭曲價格體系。
提高工資確實可能減弱我國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但我國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本不應該靠損害工人利益來贏取,尤其是在我國外匯儲備如此之巨大以致成為負擔之時。為什么對“劉易斯拐點”那么恐懼呢?讓我們張開雙臂,迎接“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吧!只有工資提高到糊口水平之上,廣大的勞動人口才有可能持久提高消費水平,才可能真正將中國推入內需主導增長的軌道,教育水平、文明程度才可能真正提高。工資提高到糊口水平以上時可能擠出的就業,會被內需增長所增加的就業機會吸收,在這個良性循環中,沒有犧牲者。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國際貨幣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