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產能過剩?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利安
■記者觀察
經過十年大躍進后,中國教育終于進入了收縮期。
月初,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高考人數今年繼續減少。自2008年以來,三年共減少了100萬。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姜鋼解釋說,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適齡人口和高中畢業生減少”。
今年高考應屆生基本上是“90后”,他們正好出生于第三次生育高峰(1985年~1991年)之后,整個1990年代,出生人口一直大幅下降。
中國高校——特別是那些處于金字塔底層的三四流院校——將可能因此面臨生源危機。
在此前,他們剛剛經歷了一輪瘋狂的擴張。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教育大體經歷了市場化——取消畢業分配和實行收費制;國際化——建世界一流大學和大規模合并;產業化——瘋狂擴招和建大學城三大高潮。
公元1999年,被看成是這三十年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從那一年起,中國開始實行史無前例的擴招政策,當年增長47.7%。此后,以近30%的速度逐年遞增。
與此相伴的,是基建項目的跟進。而大學城,則成為這一現象的極端表現。據不完全統計,自廊坊大學城建成之后,僅兩年時間,全國規劃建設的大學城就達50多座,涉及21個省、市。
教育部原副部長張保慶在一次研討會上稱,從1998年到2005年,中國高校新建、改建的學生宿舍和學生食堂的面積超過了過去50年的總和。
一般來說,大學城建成后,對于建設資金的返還,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配套服務經營、后勤社會化服務、教師和學生公寓的出售與出租、校本部土地的置換、學生學費收入和住宿費收入等。
在這些收入中,學生是一切收入的來源。大學城的學生規模成為決定投資勝負的關鍵。
然而,學生越來越少,讓這一賭注變得越來越危險。
以江蘇為例,自2002年以來共開工7個大學城和高校園區,建成后可容納60萬學生。但江蘇每年參加高考的僅20多萬人,其中還有25%考到外省去。
如何裝滿大學城,成了一個問題。
事實上,生源減少的危機,已經開始顯現。2009年,全國民辦高校的招生人數普遍下降了一半左右。北京民辦高校計劃外的非學歷教育招生數較去年同期銳減60%。
破產不再遙遠?
在過去的十年中,擴招——貸款——再擴招,是中國教育產業化運轉的有效鏈條,也是中國大學城遍地開花的最重要動力。
在這個過程中,大學負債,已不是新聞。民間保守估計,中國大學目前債務約為2500億;而稍微冒進一點——如果算得上的話——則是在4000億到5000億元之間。
然而,面對若隱若現的危機,高校到底有多大的還賬能力呢?
民進中央副主席,原蘇州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長朱永新2006、2007年曾連續兩年向中央提交關于控制大學建新校區和重視高校債務危機的提案。他算過一筆賬,高校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學雜費和國家財政撥款,其中,財政撥款基本上用于學校人員工資的支出,不可能有結余;收取的學費中,扣除那些國家明文規定了用途的部分,只能剩下54%。他說,即使這些錢全部用于還貸,恐怕也是杯水車薪。憑借高校自身的力量在規定的期限內還本付息幾乎不可能,銀行在向高校貸出款項之日起,這些貸款就注定會成為不良債權。
事實上,早在2003年,建設銀行就對外發布了風險警示,謝絕對大學城的所有貸款。
但是,已經放出的天量貸款,正讓高校的鏈條日益緊繃。
賣地還債開始出現。2006年浙江大學將西湖邊上湖濱校區賣掉還債。而武漢理工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教師告訴記者,迫于還債壓力,去年該校將一個可容納4000人的老校區賣給了開發商。
由于有政府擔保,民間的普遍看法是,即便出現危機,高校也不會破產。但是,如果大學的造血機——大學生源——普遍出現問題,沒有人知道,危機的鏈條會怎樣傳導,會不會有人可以兜底。
事實上,“破產”已經出現。2009年8月,位于上海松江大學城里的上海經貿學院就宣布,學校不再續辦,從而成為中國第一所倒閉的高校。
(實習生胡嘉欣、張利安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