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死了,孩子怎么辦?——薛曉路談《海洋天堂》和自閉癥
《海洋天堂》背后藏著一個讓人震驚的事實:中國大陸地區年齡16歲到60歲之間的自閉癥患者,目前的法律和救助制度完全沒有加以覆蓋,公眾對這部分人的困境也缺乏了解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常仙鶴 徐清清
做了14年的自閉癥志愿者,薛曉路把發生在自閉癥群體的故事,拍成了電影《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背后藏著一個讓人震驚的事實:中國大陸地區年齡16歲到60歲之間的自閉癥患者,目前的法律和救助制度完全沒有加以覆蓋,公眾對這部分人的困境也缺乏了解,他們得不到及時的救助,一些陷入困境的家庭,往往因此走向絕路。“希望通過這個電影,大家能夠關注自閉癥這個群體的困境。如果只是談論這部電影本身,我寧愿不做這個采訪。”6月27日中午,薛曉路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
不可能和他們交流
1985年,中國出現第一批被命名的自閉癥患者。得益于改革開放第一批醫學工作者留學歸來,中國大陸才有了自閉癥的診斷標準。之前,這樣的患者大都歸于精神病、智障類別里。因為自閉癥屬于新出現的類別,中國官方對殘疾人的劃定范圍不包括他們,也沒有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幫助他們。
1993年,田惠萍來到北京,創辦了國內第一家服務于自閉癥兒童的公益機構——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中國的自閉癥機構,大部分都是按照星星雨這樣的模式,由自閉癥家長創辦成立的。
[鏈接]
我是1994年接觸到自閉癥的。當時我還在電影學院讀研究生。一個春日的下午,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一篇關于自閉癥的報道,后來我通過聯系報道的記者,找到了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田惠萍。
近年來,自閉癥在全球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估計,全球有3500萬自閉癥患者,其中中國超過700萬。盡管我國尚未對自閉癥患者的人數進行統計,但保守估計已超過100萬。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每年的4月2日被確定為世界自閉癥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癥的認識和關注。
目前許多國家都頒布了針對自閉癥的教育訓練和養護方案。美國奧巴馬政府將自閉癥列為政府十大醫學重任的第一位。加拿大、日本和我國香港地區也不斷提高對自閉癥患者的相關福利,為自閉癥患者營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2006年,我國首次將自閉癥列為精神殘疾,納入相關的保障體系,但由于我國殘疾人的社會福利和保障水平整體不高,許多自閉癥患者及家庭的處境仍非常艱難。
鑒于自閉癥的病因尚屬未知,針對自閉癥患兒的治療仍然以教育訓練為主。我國目前全國僅有一所公立的自閉癥學校——康納學校,自2009年開班以來,該校每年只招收24名學生。除此之外,有約20家民間私立的自閉癥訓練機構,多為自閉癥患兒家長開設,盡管培訓收費高昂,準入門檻不規范,卻成了絕大多數家長的無奈選擇。
當時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在櫻花東街,借了北京市聾啞學校房子辦公。那房子其實就是半條走廊加一個拐角,他們把走廊的頂頭稍微隔了一下,拿那個區域當辦公室。
我當時看到的星星雨,只有三個老師,收留了大概二十個自閉癥的孩子。學校的辦公桌和板凳都是舊的,教學和辦公都在那個狹小的區域里。三個老師面對二十多個孩子,除了照顧他們,還要給他們做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