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留守兒童”到諾貝爾桂冠

這樣一個意識形態強硬分子,能夠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使得國內那些用意識形態原因來解釋中國作家為什么不得獎的議論,顯得底氣不足。

責任編輯:馬莉 劉小磊

6月18日,葡萄牙小說家、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若澤·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在西班牙的加那利島寓所去世。三天后,葡萄牙足球隊在南非世界杯出戰朝鮮時,還為薩拉馬戈臂纏黑紗。文學與體育之間,在那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端,相距似乎并不那么遙遠。

薩拉馬戈于1922年出生于葡萄牙首府里斯本以北一百公里的一個小村莊。用我們這里的話來說,他在幼年時是個“留守兒童”。父母在里斯本打工,將他留在外公家里。外公是養豬為生的貧窮農民,窮到冬天睡覺和豬擠在一起,互相保暖。后來,薩拉馬戈的父親成了警察,家庭經濟情況有所改善,才將他接到里斯本。

7歲進小學登記名字時,父母發現,薩拉馬戈的出生證上,寫的并不是他父親的姓,而是“薩拉馬戈”,一種野生蘿卜,這是他父親在村里的帶蔑意的綽號?;蛟S,頒發出生證的官員當時喝醉了。但這是官方文件,作為守法的警察,他的父親接受了這一官方“事實”。薩拉馬戈出名后,他的父親也跟著兒子的姓,真的被人當作“薩拉馬戈”了。

薩拉馬戈上學上到13歲,因為家里沒錢,轉到技校學汽車修理。有趣的是,正是在技校的圖書館里,薩拉馬戈接觸到了葡萄牙著名現代詩人費爾南多·佩索亞的詩歌,種下了文學的種子。后來,在他的小說里,多次借用佩索亞的事狀和筆名。薩拉馬戈的出身和教育,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他的文學。他的小說,長過一頁的一大段里,可能只有兩三個句號;而且一個句號前既有作者的敘述又有人物的對話——就是說,還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甚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