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伶的內心世界——《程硯秋日記》讀后(上)

他最獨特,藝獨特。獨特到你聽了一句,就會牢牢記住。你迷上了,就會終生不渝。生前享有盛名,死后流傳最廣。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程派藝術的評價越來越高。

責任編輯:馬莉 劉小磊

1 柳絲不為系萍蹤

程硯秋(1904—1958,滿族)是中國京劇“四大名旦”里年紀最輕的,生得比誰都晚,死得比誰都早。他比梅蘭芳小十歲,比尚小云、荀慧生小四歲。藝事開始最晚,成就卻不輸任何人。

他最獨特,藝獨特。獨特到你聽了一句,就會牢牢記住。你迷上了,就會終生不渝。生前享有盛名,死后流傳最廣。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程派藝術的評價越來越高。

他最獨特,人獨特。性格,情操、經歷、為人都很不一般。必須承認:他留下的精神文化遺產是最多的,他的思想境界、道德修養、認識能力、求知欲望、自我意識等,在藝壇是首屈一指的。程硯秋不完全是藝人,凡事有看法,遇事有主張,人生態度積極,生活有目的。與此同時,他又有出世、超脫、歸隱、耕讀、虛無傾向以及濃濃悲情。兩個方面相互矛盾,彼此糾纏,中國文人氣質和精神追求,水乳交融般地統一到他的身上。

2010年年初,程永江請人送來由他整理出版的父親日記——《程硯秋日記》,還帶了一句話:希望讀后能寫一篇書評。我爽快地答應了,畢竟我們有兩代人的交往。“日記”讀了一半,我就打電話告訴他,感受太多,恐怕不只是寫書評了。我需要對程硯秋做再認識,說著,說著,人也激動起來。

我曾撰文說:藝人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群體。你只能看到外表,他們會和你很親熱,但決不能讓你知道他們的內心秘密。然而,這本《程硯秋日記》制造了例外,打開了一扇窗口,使我們觸及并得以探究一個中國藝人、一個有著非凡成就的藝人的內心世界。

戲劇圈子里的人都知道,荀慧生記了一輩子的日記。伶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他不提筆,是找人寫的。有份材料這樣記載:一次,荀慧生在湖南湘潭演出。一個隨行干部幫他做日記,問:“費這么大勁兒記日記干嘛。我看您記完了也不看。”

荀答:“先是記點事兒,怕忘了。后來覺得人活一輩子,酸、辣、苦、甜、咸都有??墒虑岸疾恢?,等知道了,事兒也過去了。不記下來,怪可惜的……”

程硯秋寫日記,大概也有“不記下來,怪可惜的”的想法。但我始終認為,更重要的動機是想讓自己活得明白些。從日記的第一頁到最后一頁,貫穿其間的是程硯秋的自省意識。所謂自省,說白了,就是要弄清楚自己,弄清楚自己與這個社會、與周遭環境的關系。他要做個明白人。事實上在很多方面,他就是個明白人。

別老嘲笑戲子,很多人對生活的態度、對社會的理解、對自己的認識,就是不如唱戲的,不如程硯秋。

2008年,是程硯秋逝世五十周年,程永江很想召開個紀念會,并說:“如果搞成了,你能不能談談程派演唱藝術的現代性問題。”

我答:“很遺憾,我不懂程派啊。”

看完日記,我覺得程硯秋的現代性,已不單是個唱腔問題。

在把看戲當成找“樂子”的時代,程硯秋已經立足于社會,嚴肅思考戲劇與人生之關系——這個實質為戲劇觀的課題,顯然是屬于現代思維的范疇。1931年12月25日,程硯秋在中華戲曲??茖W校發表演講,說“我們演一個劇,第一要自己懂得這個劇的意義,第二要明白觀眾對于這個戲的感情……還有人以為戲劇是用來開心取樂的,以為是玩意兒,其實不然”,“一個戲總有它的意義,算起總賬來,就是一切戲劇都有提高人類生活目標的意義”。將藝術的社會功能提到人類生活目標的高度來認識,這在梨園行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發表講話之后沒幾天,即1932年元旦,程硯秋刊登啟事:將“艷秋”改為“硯秋”,將字“玉霜”改為“御霜”。“艷”多形容色,而“硯”即為石,雖改一字,但用意頗深。以后的歲月,程硯秋不斷追索、冥思、叩問,心魄一如清冷之月光。昆曲大家俞振飛曾說,在程硯秋如泣如訴的歌吟里,別有一股鋒芒逼人的東西存在。這固然是演唱特征,但我以為基本上不是個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