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地下邊貿調查 穿越鐵絲網的另類走私

鴨綠江上的槍聲響起,打死了走私者,也把存在了數十年的中朝邊境地下貿易打上了臺面

責任編輯:郭力 傅劍鋒 實習生 胡嘉欣 雷磊

鴨綠江上的槍聲響起,打死了走私者,也把存在了數十年的中朝邊境地下貿易打上了臺面。南方周末記者調查走私全貌:都有哪些貨?怎么來回運?何時最猖獗?對一些人來說,走私是謀取暴利的手段,而對另一些人來說,走私是維持基本生計的惟一方法。

無論歷史還是今天,當中國與朝鮮兩國關系處于蜜月期時,官方貿易積極,民間走私便轉入低潮。反之亦然。

中朝邊界的鐵絲網兩米高,每隔一公里都掛一個牌子,寫著“禁止和境外交換東西”。 (CFP/圖)

6月4日槍擊事件以來,像這樣在鴨綠江上、蘆葦蕩間來回的朝鮮小船,迅速減少。 (CFP/圖)

丹東市區所在的地方,當地人喚作“沙河子”,自古就是一個碼頭。有碼頭就有“船遼子”,那些善駕船的當地人,在沙河子和朝鮮新義州之間的“一衣帶水”上,5分鐘就可以一個來回。

鴨綠江的東西兩岸,都有自己的船遼子,他們靠打魚以及走私為生。早在清末以及民國時期,沙河子作為中朝陸路門戶,這里的走私活動就屢見不鮮。到1930年代,日本政府組織朝鮮浪人在此走私,沙河子成為遠東有名的走私場所。

由沙河子往北溯江而上約20公里,為九連城鎮。遇旱季,此處江水徒步可涉。明朝天啟年間,這一帶就與朝鮮定期貿易,互通有無,同時打壓民間走私,史稱“中江開市”。

由沙河子往南順江而下約20里,為浪頭鎮。6月4日凌晨被朝鮮人民軍打死的丹東居民,便系浪頭鎮順天村村民。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的表述中,朝方槍擊,是因為中方居民“涉嫌越境從事邊貿活動”。

沙河子、九連城、浪頭三地,是中國與朝鮮之間民間貿易的三處地點。南方周末記者走訪了解到,無論歷史還是今天,民間貿易都與官方貿易、兩國關系之間,存在著某種反比關系:兩國關系處于蜜月期、官方貿易積極,則民間走私便轉入低潮。反之亦然。

1998年前:一斤銅換一斤米

為了換食物,朝鮮民間四處找廢銅爛鐵。丹東也有多家稱提供“朝鮮廢舊金屬”的公司。

盡管在丹東年輕人中間隨時可以感覺到對于江對岸“窮”的歧視,但在一些上年紀的老人那里,卻經常能找到到對朝鮮1960年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