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前菜”剛剛上桌 政治“主菜”還沒下鍋——后ECFA時代的兩岸戰略布局

面對急需發展的經貿關系,兩岸領導人暫且擱置雙方彼此都不能妥協的“主權問題”,讓臺灣可以得到除“政治空間”外的其他利益

責任編輯:李梁 郭力 馬昌博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胡嘉欣

面對急需發展的經貿關系,兩岸領導人暫且擱置雙方彼此都不能妥協的“主權問題”,讓臺灣可以得到除“政治空間”外的其他利益。

但是,ECFA構筑的經貿往來只是兩岸和平的底層建筑,經濟上的讓利,如何引致對“未來的中國”的共識,仍是個問題。

2002年中秋,金門廈門民眾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共慶佳節。雙方的渡船用纜繩系在一起,民眾互換信物。 (CFP/圖)

6月29日,第五次“陳江會”在重慶登場,雙方鄭重簽下“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

即便仍存誰得到多誰得到少的紛爭,但兩岸已然共同著力。

對臺灣來說,他們不只期許靠大陸提振經濟,更希望借由ECFA與世界更多經濟體接軌,所以馬英九說,“ECFA只是前菜,主菜還在后面”;而對大陸而言,“和平統一”的夢想確是長久期許的“主菜”。

那么,當ECFA這道色香味俱佳的前菜端上來后,兩岸各自期望的“主菜”,更近了嗎?

馬英九誤讀大陸

在ECFA簽署前一天,馬英九信心滿滿地說,ECFA簽署后,憑借全球石斑魚最大的出口量,臺灣必將成為“石斑魚王國”。

事實上,后ECFA時代的臺灣,總共會有近2.3萬家中小企業、42萬勞工受惠,馬英九更堅信“臺灣經濟增長率將向8%邁進”。

從兩岸達成的早期收獲清單看,ECFA對臺灣的傾斜異常坦白:大陸對臺灣開放539項,金額為138.4億美元;臺灣對大陸則開放267項,金額28.6億美元。兩岸都清楚,大陸對于臺灣的傾斜,是政治因素使然。

不過,在整個ECFA商談過程中,臺灣卻極力與政治撇清,聲稱“只談經濟”。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就向南方周末記者提到,在談判中,臺灣對“經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