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學政治”——吳冠中的最后歲月
吳冠中平靜地走了,在醫院的病床上,他讓兒子吳可雨轉告那些他來不及說再見的朋友和讀者:“你們要看我就到我的作品里找我,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blockquote>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常仙鶴 徐清清 趙大偉
“現在我經常想,如果魯迅還活著,在這個環境里,他會怎么樣呢?——如果讓我再活一次,我一定不學畫,我要學政治,把國家民族治理好,這比畫畫更重要。”——吳冠中6月25日晚11時52分,吳冠中在北京醫院因肺癌晚期逝世,享年91歲。
吳冠中是4月份住進北京醫院的。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怕身患老年癡呆癥的老伴擔心,一直不肯讓她到醫院探望。在去世三天前,才讓兒子帶著老伴見自己最后一面。
理智的吳冠中甚至安排了自己的后事:家里不設靈堂,不搞遺體告別儀式,不搞追悼會,不留骨灰。在去世前一天,他還讓兒子把今年剛畫完的四幅新作送到香港,捐給香港藝術館——7月23日,香港藝術館將舉辦“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展出老人捐給藝術館的52件畫作。
7月1日早晨5時,吳冠中的親屬在北京醫院太平間里,低頭圍繞遺體一圈,向吳冠中告別。7時56分,吳冠中的遺體在八寶山殯儀館火化完畢。根據老人生前遺愿,他的骨灰將由親屬撒向大海。
在幾天里,面對吳冠中的離去,他生前任職的清華大學宣布,將在他91歲的生日也就是8月29日那天召開一個追思會。接受過他捐贈作品的中國美術館、香港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和新加坡美術館,也對外表示將分別舉辦不同主題的吳冠中畫展,以這樣的方式表達他們對這位藝術家的哀悼和懷念。
三個兒子三次面對死神
吳冠中不讓三個兒子學藝術:“魯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些小事,長大以后不要當‘空頭文學家’。我三個兒子,受我影響,也喜歡美術,但后來學的都是理科,孫子吳吉在美術方面也很有造詣,但我也不讓他學美術。原因一個是太苦,二是我不想讓他們做‘空頭藝術家’。”吳冠中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的三個兒子,長子吳可雨已經全家移民新加坡;次子吳有宏在電力設計部門工作;老三吳乙丁在清華美院醫務所工作。
三股勢力
寫過 《彩面朝天——吳冠中的世界》的石建邦曾經和吳冠中有過多次深入的交談,他回憶說,“吳冠中說自己一輩子都在為了爭取藝術的自由和理想而奮斗,但有三股勢力視他為眼中釘:一派是中央美院徐悲鴻和他的學生為首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寫實主義繪畫流派;一派是延安來的一部分‘左’的美術干部,建國以后大都在各大美術機構、院校以及文化要害部門掌握實權,他們將吳冠中提出并一貫強調的繪畫的形式美、抽象美等觀念視為洪水猛獸、大逆不道;另一派即是保守的傳統勢力,大致就是指傳統國畫家們。”
“如無妻兒,我將選擇自殺了結苦難。”從1991年至今,吳冠中一直住在方莊芳古園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里。
這套房子可以稱作簡陋:除了和墻壁、房門顏色一樣的乳白色鐵皮書柜外,客廳里放著一個和窗簾顏色相近的棕褐色沙發,一個小巧簡單的玻璃茶幾。除了墻上掛了幾幅畫、地面鋪了復合地板外,這套房子沒有裝修痕跡,基本保留了開發商交房時的原樣。
吳冠中的畫室是這套房子里最大的,有11平方米,里面除了簡易的3層書架和一個玻璃圓桌外,只有靠墻用板凳支起來的一塊長方形木板,從墻上和木板上斑駁的顏色可以看出,吳冠中平時是低頭彎腰在這張畫板上辛勤作畫的。
在2000年以前,妻子朱碧琴身體還好時,吳冠中經常步行40分鐘左右,隨身攜帶著干糧走到龍潭湖附近的畫室去工作。那套房子是1995年大兒子吳可雨買給他的,位于龍潭湖公園附近一個別墅內,大約有近60平方米,在那里的四年,吳冠中畫了許多大畫。
2000年以后,因妻子身體不好,加上畫室沒有電梯,吳冠中不再去龍潭湖畫室,整日呆在方莊這套房子里,照顧患有腦萎縮和糖尿病的妻子。這十年的作品,因而也多是小畫和書法作品。
從2007年至今,南方周末記者曾經五度造訪吳冠中。2007年首次造訪時,清瘦、聲音洪亮的吳冠中還得意地對南方周末記者展示他以書入畫的作品。2008年和2009年造訪時,他的精神已不如從前,聲音也變得蒼老、低沉。
除了來打掃衛生做中飯的鐘點工阿姨外,家里只有吳冠中和長期養病的妻子。偶爾會有客人和朋友如約在上午來訪,住在附近的女助理就會前來,協助他處理各種事情。
吳冠中長期失眠,靠吃安眠藥才能入睡,他習慣性六時起床,洗漱完畢下樓散步,八時左右吃早餐,開始工作:讀書或查資料,處理收到的郵件。
中午吃完午飯,到了妻子睡午覺的時間。怕影響妻子休息,吳冠中拔掉電話線,坐在沙發上開始讀當天出版的報紙——這里面也有一份《南方周末》。當靈感來的時候,他也會關上畫室的門,一個人彎腰或蹲著畫畫寫字。
在方莊居住的19年里,日積月累,吳冠中寫就了一百多萬字的文字,畫就幾百件大小不一的作品。
如今,吳冠中已經先走一步,妻子還不知道。兒子們還沒有告訴她,怕時而清醒時而糊涂的她受刺激。
2005年,吳冠中開始對中國書法的造型、字體變化、漢字與人間形象的親疏因緣給予了關注,《紫 禁城》等一系列作品將漢字的內在底蘊與繪畫藝術交織在一起。 (吳 冠中/圖)
2007年9月,吳冠中重訪他曾居住二十多年的舊居,這所老宅是位于北京前海北沿18號的大雜 院。 (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