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這樣對待群眾上訪——訪國務院信訪室原主任馬永順
在今天轉型期的中國,群眾上訪或者人民來信仍然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尤其是集體上訪和揭發性的人民來信。這種具有強烈中國體制色彩的行為,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并不陌生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在今天轉型期的中國,群眾上訪或者人民來信仍然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尤其是集體上訪和揭發性的人民來信。這種具有強烈中國體制色彩的行為,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并不陌生。南方周末記者近日走訪了國務院秘書廳信訪室原主任馬永順,了解了不少“文革”以前處理信訪工作的情況。
信訪工作就是為人民服務
馬永順在“文革”前曾經當過十年的國務院秘書廳信訪室主任,他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了當年國務院秘書廳信訪室根據毛澤東對信訪工作的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多次關于加強信訪工作的規定,在劉少奇、周恩來以及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直接領導和具體指示下,處理群眾上訪和人民來信的經歷。
馬老是1959年2月調到信訪室工作的。正趕上舉國“大躍進”的年代,馬老回憶說:我一上班就感到人民來信來訪中有很重要的問題值得重視。在日記里我記道:“正式上班了,初步接觸到一些人民來信,反映的問題大部分屬于人民公社的問題。對于人民來信的重視與否,的確是關系著為人民服務的問題。”
馬老上任后首先面臨的就是群眾缺糧問題的來信來訪。當時一些地方群眾因缺糧,大量外出逃荒、浮腫,甚至有餓死人的現象。面對此種情況,無論是馬老本人還是主管他的國務院齊燕銘、楊放之副秘書長、習仲勛副總理(兼秘書長),乃至周恩來總理,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都是親自處理,或召開會議,或提交有關部門和地方的領導人,督促他們設法解決。馬老回憶了他上任后親自處理的一件事情:
1959年春季,甘肅群眾不斷來信反映當地缺糧嚴重。6月26日,又收到甘肅靜寧縣的一封反映當地嚴重缺糧的人民來信以及隨信寄來的一包當地群眾充饑的食物,我拿著給楊放之副秘書長看后向習仲勛同志匯報,仲勛同志當場把食物掰下一塊,拿到嘴里嘗了一下,說:“這哪里是人吃的東西!”他表示要立即匯報給總理,并派人調查處理。第二天一上班,他指定由我率領兩名干部當晚出發去甘肅,會同當地處理。經過一個月的努力,甘肅省委采取了積極措施,群眾嚴重缺糧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