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把北京人藝搞糟了,那是有罪的”——專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張和平
人藝不是一個宣傳隊,要配合政治形勢;它是國家級的最高藝術殿堂,所承擔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去創造藝術精品,除了我們所承擔的教化功能和社會責任外,最重要的是在藝術上要超越自我
責任編輯:平客 實習生 常仙鶴 徐清清 趙大偉
6月20日是《窩頭會館》在首都劇場第三輪上演的最后一天,這出被譽為北京人藝新里程碑的大戲在2009年11月首演時就贏得了好評,曾創下36場過千萬的票房紀錄。
它本是建國六十周年獻禮劇,現任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一開始就把它朝著藝術經典的方向努力去做。
張和平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北京人藝院長。2008年,身為北京政協副主席的張和平,正在為北京奧運會和殘疾人奧運會開閉幕式奔忙。那年,他已經62歲了。北京市委組織部找他談話,讓他出任北京人藝院長時,他考慮了幾天。
之前,張和平當過北京市文化局局長。“我在任時管過所有的北京的市屬劇團,惟一的沒有管過的,就是人藝,因為它的‘個兒’太大了,沒管著。”北京人藝的特殊地位,和北京市文化局的級別一樣,屬于正廳級單位。
“我當時很謹慎,別人也提醒我,你已經功成名就了,去人藝這步是招險棋,你去的是一個不太好管的地兒。萬一搞砸了,你就是前功盡棄、晚節不保。”雖然有這樣那樣的顧慮,但最后張和平還是答應出任院長,因為“話劇情結”。從1961年到1968年,張和平在北京藝術學院、北京戲劇??茖W校學了8年話劇表演。
在亮相人藝時,張和平擺了一個極低的姿態:“戲剛開場,調門別起得太高,這里是藝術的殿堂,有我兒時的夢想,如果我把它搞糟了,那是有罪的。人藝如何發展不是靠文字、靠理論,而是靠劇目。沒有人能預知將來,就像人藝人常說的,拉開大幕是真的!”在他之前,人藝僅有過曹禺、劉錦云兩任院長。
張和平上任不久,先后走訪了于是之、鄭榕、林連昆、歐陽山尊等二十余位老藝術家,聽取他們對劇院發展的建議;又把濮存昕、林兆華等演職人員找來談心,了解他們的想法。
兩個月后,北京人藝恢復了藝術委員會。張和平出任主任,副主任是副院長濮存昕、任鳴。藝委會是人藝創作的把關機構,此前濮存昕在擔任常務副院長后一心想恢復這個機構,但未能成功。熟悉人藝的人士都認為,人藝近年劇目質量明顯難如人意,和沒了藝委會的監督指導有直接關系。
接下來,張和平推出了每年一次的“北京人藝經典劇目演出季”,旨在盤活資源、摸清人藝的家底,打響人藝復興的第一槍。接下來,張和平推出了《大將軍寇流蘭》、《知己》、《窩頭會館》等一系列新戲……
《窩頭會館》上映三輪,單場票房收入甚至超過了《茶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