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二氧化碳氣田深陷關張紛爭——采的不是資源,是禍害?
12家二氧化碳回收企業,密聚蘇州,為自己受損的行業利益鼓呼,卻意外擊中了中國最大二氧化碳氣田——黃橋氣田的生死命門:是違背減排大勢的環境禍害,還是順應市場的稀缺資源?
責任編輯:朱紅軍 實習生 袁端端
12家二氧化碳回收企業,密聚蘇州,為自己受損的行業利益鼓呼,卻意外擊中了中國最大二氧化碳氣田——黃橋氣田的生死命門:是違背減排大勢的環境禍害,還是順應市場的稀缺資源?
“現在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這是一個罕見的場景:平日的競爭對手自發聚在一起,同仇敵愾地聲討共同的敵人。
6月25日,江蘇蘇州,12家江蘇省內二氧化碳回收企業(下稱回收企業)的老總在一家酒店悶聲開會。煙霧繚繞中,不時有人言辭激烈,王榮華低著頭,不時記錄。
這位江蘇省氣體工業協會秘書長試圖扭轉會議方向,將槍口指向市場上沒有二氧化碳經營許可證的小企業,但沒有人愿意附和這個權宜之策,抨擊目標出奇一致:關閉黃橋二氧化碳氣田。
“現在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會議召集人張孝民說。他是徐州一家二氧化碳回收企業的總經理。
黃橋二氧化碳氣田 (以下簡稱黃橋氣田)可是個龐然大物。它位于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是全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氣田,可采儲量約600億立方米。這是不為公眾熟知的一種地下資源,它如同石油、天然氣一樣被勘探、開采,并擁有廣闊的市場需求:造船、筑橋等工程建設的焊接,金屬加工,啤酒、碳酸飲料等的添加劑,各類化學用品的原料,消防用品,等等。
因為黃橋氣田開采的二氧化碳純度達99.9%,稍作提純就可銷售,簡單工藝帶來了低成本優勢,張孝民估計,這些氣田開采所得二氧化碳出廠價可以低于200元/噸。
而這顯然是回收企業無法抗衡的價格狙擊?;厥掌髽I只能從化肥、乙醇、發電等產生廢氣的工廠里回收二氧化碳,再度銷售,光每臺回收設備投入就要500萬至800萬元,每噸氣體至少賣到250元至350元才能勉強運轉。
慘烈的價格戰令張孝民疲于奔命,工廠處于半停工狀態,不僅江蘇,整個華東市場都深受影響。“山東是全國二氧化碳回收生產基地,全省35家回收企業,光設備投入就要兩個億,但現在開工量就只能達到30%。”張孝民說。
王榮華統計了一番,江蘇省的回收企業每年二氧化碳產量約為96萬噸,但“加起來還不如黃橋一個氣田”。而江蘇省的市場容量僅在50萬噸,加上浙江、上海等地,華東市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X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