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打破“社會全能政府”,別無選擇
“社會全能政府”將公共權力的觸角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只準一種社會建設主體——政府部門和體制化了的社團存在,幾乎不給非政府組織生長空間,社會失去自治能力和發展活力,使大量社會服務產品需求得不到滿足
責任編輯:戴志勇
借鑒30年經改,破題社會改革
“社會全能政府”將公共權力的觸角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只準一種社會建設主體——政府部門和體制化了的社團存在,幾乎不給非政府組織生長空間,社會失去自治能力和發展活力,使大量社會服務產品需求得不到滿足
30年前,幾乎沒有改革者預見到我國經濟會取得現在的成就。但是,一個國家決定性的競爭力不是GDP增長速度,而是留住財富和吸納人才的能力。社會不和諧,經濟發展成果和人才會流走,甚至會由繁榮走向衰敗。
社會建設已取得了一些成就,如黑惡勢力猖獗的勢頭得到初步控制,社會突發事件的防控機制開始建立。但社會和諧程度提升并不顯著,有些地方,社會問題有增無減,越來越緊張。如何搞市場經濟,我國已形成一整套理論體系、話語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和體制機制,但社會建設怎么搞,卻還未真正破題。
向春/漫畫
經改的基本經驗:解放“經濟全能政府”
30年前的中國,經濟高度計劃,政府是“經濟全能政府”,人們的一切物質文化需求都由政府計劃供給。經濟活力嚴重不足,物質極度匱乏。以鄧小平為代表的執政黨和政府,在困境中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地開始了經濟改革——“經濟全能政府”的自我救贖。
經濟改革的第一步,是在“經濟全能政府”的計劃經濟體制外,準許非公經濟存在。給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發展空間,物質文化需求逐步由多元經濟主體供給。“經濟全能政府”逐漸向競爭規則制定者、服務員和裁判員轉變。
回頭看,當時的小心翼翼(如私營企業招工不能超過8人),實在很可笑。今天大部分人都相信:只要讓各種所有制的經濟存在、成長和充分競爭,不僅經濟能繁榮,“經濟全能政府”也自然會獲得“解放”。
30年市場經濟改革的核心經驗,可抽象為一句話:“經濟全能政府”把經濟建設的責任讓位于企業、把配置資源的責任讓位于市場。政府只做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