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100708)
財政收入越高也不一定意味著國力就越強盛。關鍵的問題在于財政支出的實際效果。
責任編輯:史哲
推薦:青 巖(6.29-7.6)
No.1 財政收入越高不意味著國力就越強盛
《新京報》,7月3日,作者:洪振快
(原文摘編)財政收入越高也不一定意味著國力就越強盛。關鍵的問題在于財政支出的實際效果。財政問題,就是收和支兩塊。正常的財政,在收的方面要取之有度,避免損傷民力;在支的方面要用得其所,為增進公共利益服務。
認為財政收入越高,國家對財富的控制越強,國力也就越強,歷史經驗證明:未必。英國1750年財政收入是920萬鎊,1753年大清帝國的財政收入是4069萬兩(1英鎊約值中國銀子3兩),英國財政收入只有中國的70%光景,但工業革命前夕的英國,國勢蒸蒸日上,而此時的大清帝國正開始從“康乾盛世”的頂峰向下滑落。就國力而言,恐怕很難說一定比英國強,若就發展潛力而論更是遠遜英國。
如果審核財政支出的實際效果,差得就更遠了。以鴉片戰爭前夕的中英雙方軍費支出為例,1834年英國陸軍軍費6493925鎊,海軍軍費4503910鎊,合計共10997835鎊,占財政支出總額53441955鎊的大約20%。而當年的大清帝國軍費,大約是2000萬兩銀子,占國家財政支出的約50%。
從支出效果看,英國以不足9%的財政支出建立了世界第一強的海軍,而大清帝國一年花費2000余萬兩銀子建立的軍隊卻根本就沒有戰斗力??梢娖湄斦С龅男Ч麡O低,與英國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論。
此外,據茅海建先生的研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