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
痛或快都挺累人
體制是一種非常玄妙的玩意兒。體制內外,人活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在體制內成長,備受體制壓抑的同時,也欣然接受體制所賜予的一切,除了平臺,還有很多很多。
1989年走出校門,進入國家級媒體平臺的人,知道什么必須珍惜,什么應該舍去,痛,并且快樂著,相信是肺腑之言。
在他之前,標志性的人物是趙忠祥。
以觀眾的立場而言,在專業領域里,白巖松會比趙忠祥表現得更好!學會在體制內談笑風生,收放自如, 學問很深。
矜持且有銳氣地保持自我,在體制內小心翼翼地移動著改革的腳步,如履薄冰探試著政治的水溫,其實很不容易,這也是一種堅守和執著。
不甚明了,“識時務者為俊杰”和白巖松之間的邏輯聯系。
楊錦麟(鳳凰衛視)
巖松看時事 我們看巖松
新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選定“白巖松”,文字相當可讀,閱讀“白巖松”,就是為了關注他的觀點。更多時候,巖松看時事,而我們看巖松,他的觀點比新聞事件本身可能更令觀眾著迷。
或許,很多人都認定白巖松的另類與李詠的“搞怪”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而我則認為,央視主持人中特點最相似的就是白巖松和李詠:他們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通常的央視主持人有明顯的區別,兩人都拋棄了字正腔圓,近乎“不說人話”。他們均開發出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白喜歡動手寫稿,而無需編導代勞,這樣可以做到言為心聲。白巖松看起來嚴肅刻板,但這些表情很少有做作之氣,這應該是他的真實狀態;李詠說話向來“無顧忌”,怎么真實怎么來,足夠放松,我最怕那種把笑話都能說成時政新聞的主持人,而李詠不是這類主持人。還有,白巖松和李詠都不是帥哥,如果以相貌來評定,他們只能去鄉廣播站做事,看來,還是才華和個性比相貌更重要。
方李敏(北京)
“正面”的假新聞也要杜絕
近日,各地宣傳部門及新聞界貫徹中宣部治理虛假報道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提出要從北京電視臺“紙做的包子”假新聞事件中吸取教訓,始終牢記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堅決制止虛假新聞,塑造媒體的良好形象。
堅決制止虛假新聞是好事,不過負面的虛假新聞也許容易被識破而遭到抵制,可所謂“正面”的假新聞呢?
炮制假新聞理所應當受處罰。但是,現實中,倘若假新聞掛著“正面”的旗號,命運可能就大不一樣了。比如本地的污水處理廠還沒開工,剛有個規劃描在圖紙上,好幾級的報紙上,這空中樓閣就已經為我們造福了,讓我們又看到清可見底的河水了,而且我們都感激涕零地感謝地方官員了。更不用說某些官員貪污腐敗人盡皆知,可報紙上他們卻廉潔得焦裕祿都該向他們學習了。這樣的假新聞很受地方官員歡迎呢。至于新聞主管部門似乎是民不告官不究作壁上觀,要知道類似“正面”假新聞幾乎壟斷了某些地方媒體的版面,有的更是頭版頭條,誰聽說過這些“正面”假新聞的制作者以及發布媒體遭到過處罰?
馬長軍(河南唐河)
我們的法官人數真的很缺嗎?
每年通過率僅10%左右,很多人把司法考試稱為“中國第一考”。2007年7月26日,針對基層法院人才斷層現象,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謝勇在接受《法制周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在我國地方各級法院創設巡回法官職位,可解“法官荒”之急。(《法制周報》7月27日)
我們的法官人數真的很缺嗎?
全國法院共有近30萬名工作人員,其中法官約18萬名,這個數字不但絕對數在世界位居前列,而且從占人口的比例數來說也是可觀的。想想美國最高法院就九名大法官,而我國的最高法院法官人數是美國幾十倍也不止。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的法官工作很輕松,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法官工作任務恰恰很繁重,這些法官的數量還遠遠不夠。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于我們的法官在職責定位上與他國有差異,我們的法官承擔了大量的工作任務,主持庭審,撰寫判決書自然不必多說,舉凡在庭前組織交換證據,主持庭前調解,接待案件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的來訪和查閱案卷材料,調查、收集、核對有關證據,采取訴訟保全措施都要由法官親自來做;甚至政府、黨委下達的各種非審判事務也堆積在法官案頭,比如計劃生育、征地拆遷、創建衛生城市,等等,前幾天,就有媒體報道說,洛陽的法官還上街撿煙頭。
如此,法官不缺才怪。
楊濤(江西贛州)
莫用噱頭篡改歷史
吃軟飯、打群架、混黑道、夢想在鬧市砍人……這樣的古惑仔形象能和“詩仙”李白劃上等號嗎?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檀作文認為,李白是唐朝排名第一的古惑仔,并且他專門著書《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實錄》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該書即將上市。中國李白研究學會理事、四川江油李白紀念館負責人敬永諒認為這是“嘩眾取寵博銷量”。(據7月29日《重慶晚報》報道)
為了新書的銷量,進行適當的宣傳,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憑借“李白是古惑仔”的這個噱頭,并試圖用噱頭來篡改歷史,作為古代文學博士的檀作文,此舉實在不可取,并且有用虛假史料誤導讀者之嫌。
路勇(武漢)
沒有大學精神,何來個性校訓
“勤奮”、“求實”、“創新”、“團結”、“嚴謹”……相信凡是有過高校學習經歷的人,看到這些校訓,都不會感到陌生。最近,一項針對國內256所高校的調查顯示,有192所學校的校訓為“四詞八字”的口號式,比例高達75%。高校校訓同質化、標語化現象嚴重。(《人民日報》7月25日)
是什么讓一些高校的校訓似曾相識?高校校訓同質化、標語化,關鍵在于沒有大學精神。大學精神的實質,就是把“研究高深學問”視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崇高的職業、一種個人的品質和存在樣式,恪守“為科學而科學”、“為學術而學術”、“為真理而真理”的價值準則,自覺維護大學作為“社會良心”之神圣殿堂的堅韌精神。
今天,相當多的大學遠離大學的本原,不能有效地維持大學的個性,校訓重復、同質,沒有個性,無法體現獨特的大學文化特色,在所難免。
王攀(河南鄭州)
錢江潮卷人,怪誰?
很不幸,“天下第一潮”又“吞人”了:8月2日下午4時許,在杭州錢塘江七堡丁字壩邊游玩和游泳的三十多名外地民工和游人被錢江潮打入江中。其中22人幸運獲救,至少11人被潮水卷走。
單純“質疑和問責”政府管理部門,顯然不是一種理性的態度。有人質問為何不修建一些柵欄之類的防護設施。這是對實際情況的完全不了解,也根本無視新聞圖片中1米多高的水泥防護大堤的存在。實事求是地說,杭州有關部門工作做得還是不錯的,警示牌到處都是,每天都播發潮汛預報,在危險地帶張貼告示,針對兩岸附近群眾特別是外來人員的安全警示教育常年在做,并組織起“義務喊潮人”隊伍,每天沿著大堤大聲提醒人們在潮水到來之前撤離到安全地帶。
關鍵的一點,還是一些游客的生命意識和遵規意識太薄弱。錢塘江是全線禁泳的,作為水利設施的丁字壩更是根本不允許游客游玩。但是,很多人根本不把警示牌和安全告示放在眼里,“喊潮人”的勞動竟然成了違規的理由:反正潮來了有人會喊的。自己的生命自己不愛惜,卻強求別人的保護,那是很可怕的。
舒圣祥(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