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多少人生“輸在起點”

不平等的學校建制,事實上成為了等級教育的載體,背離了現代教育的精神,使一代又一代的平民或貧困子弟的夢想被斷送

在傳統社會主義時期,你一生的道路和命運,在你出生時候,已經被寫入一個公開識別的條形碼,注冊在社會的檔案里。你出生在農村,還是城市;出生在小城市,還是大城市;出生在省城,還是出生在京城,你所成長的環境,升學的機會,是不一樣的,或者是很不一樣的。此外,即便你出生在大城市,但你是普通市民,你是企業子弟,你跟“大院子弟”,還是不一樣的。君不見,今天的每一個城市都有幾所“著名幼兒園”、“著名小學”、“著名中學”?而它們在一個城市內的分布,拿省城來說,它就在省級權力機關附近。次一級的“著名學校”,就居于市級權力機關附近。再次一點,到各廳局級,至少也有“自己的機關幼兒園”。說白了,它們就是權貴子弟學校。

那個年代,國家再窮,在一個城市重點投入一兩所中小學,那還是可以建得不錯的。至少在80年代初期,中國就有“世界上最好”的幼兒園和中小學。此后,政府越來越有錢,全國各地毫無例外地堅持了用公共財政向少數學校堆積的“不平等教育原則”,“重點學校”的辦學條件更上層樓。與此同時,由公立學校主導的教育市場開始形成。完成了“優質教育”的大門從只向權力開放到向權力和金錢兩條通道開放的歷史轉變。

不過,目前,“教育公正”和“均衡投入”已經成為有關官員的正式會話,“重點學校”的稱號大概讓人想起“大力辦好重點學校”時期的“不均衡投入”吧,所以,現在一般稱為“著名學校”了。“著名學校”向社會叫賣受教育權。面對“著名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巨大差距,學生家長毫無討價還價能力。以致要通過市場掮客或權力線索暗通款曲才能購買得上。但還不是“教育市場化”的全部味口。“著名學校”紛紛隨著城市擴張的步伐走出市區辦“分校”,以及“公辦民助”,或者“民辦公助”。其實質就是引入公司化的收費主體,完成了收費“合法化”的轉變。

這一“改制”在省級城市的浪潮已經過去,現在輪到地市級城市?!吨袊嗄陥蟆?月2日報道了某地級市在“改制”過程中的事件。它被概括為:教育局長自任董事長,“購買”國立學校實行高收費。這個故事其實是兩部分:一是國有資產私有化的別具風光的過程。年前,某省一個擁有幾所類似學校的“教育集團”發生教師工潮,當地的人們才發現集團老板是如何在教育改制的軌道上發財的。其二,是“改制”后的學校實行高收費,構成對平民子弟受教育權的剝奪。然而,這不過是在“復制”上級城市已經完成多時的“模板”,也就難怪當地政府對媒體的批評喊冤叫屈。

以下現象可以說明這一“改制”的浪潮在大城市之風靡:新時期中國的城市一般擴張了一倍以上,假如原來某個城市有一百所中學,按以前的傳統,是按阿拉伯數字編序的。但在筆者有限的觀察里,未見一個城市新區的學校,是在原來的排序基礎上,從一百零一,一百零二……編排下去的,而都是原居于市中心的“著名學校”的“分校”或者它們的“互助”學校。它們往往穿著“XX外國語學校”、“XX實驗學校”的馬甲。最豪華的新興住宅區,就是最著名的“分校”和“公私互助”學校,依次而降。幾乎差不多有一點點“名氣”的公立學校的招牌,都參與了這一改制的分肥運動。

眼下正是中小學生“升學選校”時節。教室里考學生,社會上考家長。它已經活脫脫成了一個“拼爹”的殘酷游戲。2010年7月3日,某省會城市的“著名學校”宣稱向全省招考200名高中生,6000名學生報考。紅了眼的家長們挾數十萬重金投奔而來,只怕買不到這一份“優質教育”。實際上,有三個輪級的收費路線圖供他們選擇:“本部”、“分校”和“互助學校”。家長們只要按規定投入這個繳費競爭游戲中。

其實,教育資源的緊張和教育市場的瘋狂,是人為培養的。如果承認每一個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權,便不會堆砌遠離平民的“重點學校”;而任何時候開始,實行相對均衡的教育投入和資源調配,已然形成的不平等便會迅速瓦解。不平等的學校建制,事實上成為了等級教育的載體,背離了現代教育的精神,使一代又一代的平民或貧困子弟的夢想被斷送。當然,公立的“重點”或“著名”學校也是有必要的,但它存在的原則應該是公正,是“有教無類”,智力面前一律平等,而不是金錢無敵。但公立“著名學校”既已被送到市場上去狂奔,還衍生出了“合法收費”的載體,回歸教育公正的道路就更加困難了。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