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氣候變化雀兒山冰川考察記
自1990年代以來,亞洲高海拔地區的冰川全面退縮,冰川大量融化。這提高了河水的補給程度,這種增加只是一時的,假如冰川的退縮長此以往,當冰川消失殆盡后,水資源的枯竭就會接踵而來。
責任編輯:朱力遠
凌晨5點,新路海仍然沉浸在夜色之中。通宵的大雨剛剛有了想要停歇的跡象。探險家孫建軍開始做早飯了。汽油爐的呼呼點火聲像是起床號一樣,把人們從各自的帳篷里叫起來。
蒲健辰穿上一雙看上去嶄新的黑色高腰雨鞋。他的助手蒲義辰也是。他們今天要在正午之前向上爬900米。
900米的距離聽上去并不遠,但當它指的是垂直距離的時候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從海拔4000米的營地爬到4900米的山上,大約要花費五個小時,其間有連續六段的陡坡,對攀登者的體力和膽量都構成挑戰。4900米的平臺上躺著一條冰川——雀兒山冰川,那是蒲健辰等人的目的地。
蒲健辰,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二十多歲開始爬冰川,到現在年近耳順,已經記不清爬過多少條冰川。“應該有一百多條吧。”被問起時他努力想了幾秒鐘才給出這樣的回答。而且,他多數時候都是穿著一雙雨鞋爬上去的,因為研究所沒有辦法為每個人配備價值幾千元的專業登山鞋。
喝碗牛奶吃塊餅之后,天色已經亮了些許,不遠處的新路海也能夠看到了。新路海是一個高原冰川湖,位于距離西藏一百公里的四川省境內。它也是長江流域最大的冰川湖,騎著馬繞湖走上半圈需要一個多小時。
湖水來自雀兒山冰川,這個冰川的融水是雅礱江的重要水源之一,而雅礱江又是長江的支流。
整體上呈波動退縮趨勢
雀兒山冰川也是青藏高原在中國境內的大約37000條冰川中的一條,蒲健辰等人研究過這些冰川近百年來的進退變化,他們的結論是,青藏高原的冰川在近百年來整體上呈現出明顯的波動退縮趨勢。
“從喜馬拉雅開始,一直延續到唐古拉山、昆侖山、天山,整個都是退縮的,很穩定地退下去。”蒲健辰說,“也有個別冰川是前進的。每個冰川與每個冰川都是不一樣的,退縮的幅度也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冰川的局部環境不一樣,但總的大趨勢是退縮的。”
具體來說,青藏高原中部的冰川退縮幅度明顯小于南部和東南部退縮的幅度,唐古拉山區和羌塘地區的冰川退縮幅度小而且顯示出較穩定的狀態。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等人發現,自1990年代以來,亞洲高海拔地區的冰川全面退縮,冰川大量融化。這提高了河水的補給程度。在整個西北地區,估計1990年代以來冰川儲量減少導致的冰川徑流增加大于5.5%。
當然,這種增加只是一時的,假如冰川的退縮長此以往,當冰川消失殆盡后,水資源的枯竭就會接踵而來。
“一些專家相信,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新的不利格局的門檻上,它令人措手不及。”《紐約時報》很多年前這樣寫道。美國《新聞周刊》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氣候變化“將迫使全球尺度上的經濟與社會調整”。
毫無疑問,這是在說全球變暖吧?不,恰恰相反,他們是在說全球變冷。1970年代,氣候學界在與今天完全相反的方向上擔心地球的氣候變化:地球可能進入一個新的冰期,從而對全球的農業造成打擊。
似乎與之對應的是,青藏高原的冰川曾在1970-1980年代處于穩定或小幅前進的狀態。這一趨勢在高原中部的一些冰川上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初。類似的情況在1920-1930年代也出現過,當時青藏高原的多數冰川都穩定或是前進。兩個階段之間的1940-1960年代則是冰川的劇烈退縮時期。
雀兒山冰川頂部風貌 (羅洛/圖)
長江源頭崗加曲巴冰川1994-2010圖片對比 (“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