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國內各種植樹、出行減排項目層出不窮。由于缺乏政府層面的監管,以及更具公信力的標準、測算方法,這些出于良好愿望的自愿減排交易背后恐醞釀著各種舞弊和投機風險。
責任編輯:曹海東 實習生 袁端端
在“低碳”概念風行之時,國內各種植樹、出行減排項目層出不窮。由于缺乏政府層面的監管,以及更具公信力的標準、測算方法,這些出于良好愿望的自愿減排交易背后恐醞釀著各種舞弊和投機風險。
時髦碳匯來襲
“碳匯”這一幾年前還是陌生的詞語,如今正風靡世界,人人拿來賺吆喝。
“海洋碳匯,我們每個人都能參與。”最近,浙江東海區漁政局的官員為海洋碳匯試點大作廣告。“個人認購碳匯的最低標準為200元,企業碳匯最低標準5000元。”
據了解,雖然目前海洋牧場正在報批,但前來問詢海洋碳匯購買的人已經絡繹不絕。在漁政局看來,“碳匯”可以吸引熱衷減排的企業和個人,將資金用于海洋牧場的建設和維護。
被曝光的不合規“碳補償”案例
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
①2010年4月,澳大利亞公司Green Switch被勒令為其可再生能源項目產生的碳信用額度進行核證,此前該公司已向公眾銷售了上萬美元的碳減排額。
②2010年,巴拿Silva Tree公司向公眾兜售植樹投資項目,并自稱獲得了經過核證的碳信用額度。但根據國際NGO 的實地調查,至今該項目僅種植25英畝,該公司負責人也承認認證僅在申請中。
③2007年,梵蒂岡從一家匈牙利公司Klima Fa購買了碳信用額,并聲稱成為全球第一個“碳中和”的國家,結果該公司并未按照承諾種植哪怕一棵樹。
④為眾多國際名人提供了“碳中和”業務的美國公司Native Energy,事實上其碳補償項目均未發生,只承諾將在未來20年內完成,第三方認證機構拒絕為其認證。
⑤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開發商利用輪船在南太平洋拋撒鐵灰,稱此舉將有益吸收碳元素的藻類。美國環保署已經表示該計劃是海洋非法傾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X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