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什么應該改變?
如何避免政府主導的經濟過熱,始終是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在“十二五”階段或今后十年中,如果能夠通過改革,使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得以進一步提高,所帶來的經濟的效益和對國民的福祉恐怕遠大于用投資來達到幾個行業的增長目標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如何避免政府主導的經濟過熱,始終是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在“十二五”階段或今后十年中,如果能夠通過改革,使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得以進一步提高,所帶來的經濟的效益和對國民的福祉恐怕遠大于用投資來達到幾個行業的增長目標
最近,政府官員和經濟學家們又開始五年一度的關于五年發展規劃的討論。
歷史上,五年規劃注重于確定經濟增長的目標,包括GDP增長目標、產業增長目標、投資增長目標、城鎮化目標等等。需要重新審視的幾個問題是:增長目標到底有多重要?是否有比增長目標更重要的事情?筆者的觀點是,在中國的現行體制下,保持經濟平穩比追求增長更重要。
歷史上,中央確定的GDP增長目標幾乎永遠是被超過的。過去的四個五年計劃中,GDP增長目標平均被超過3.2個百分點。相對于所制定的目標,中國經濟會經常性地處于一個過熱的狀態。也就是說,不管中央定不定一個增長目標,地方都幾乎肯定會達到和超過中央的想象。
所以,是否宣布一個增長目標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大起大落才是經濟的最大敵人。如果經濟不斷過熱,就要不斷進行宏觀調控和緊縮,出現“一緊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熱”的循環。這種經濟增長模式的成本是很高的。這就好比開車,如果勻速前進,耗能最??;但如果一會兒加速,一會兒剎車,最后雖然也會到終點,但能耗就會很大。
除了偶然出現的外部沖擊(如過去一年多的國際經濟危機、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歷史上導致中國宏觀經濟大起大落的主要是內部原因。經濟上行周期的幾乎都是政府鼓勵或允許投資和貸款飆升,導致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此后主要用行政手段、貸款額度打壓,導致經濟下滑、失業等社會壓力,最后政府被迫重啟刺激政策。
因此,如何避免政府主導的經濟過熱,始終是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在“十二五”階段或今后十年中,如果能夠通過宏觀管理機制的改革,使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得以進一步提高,所帶來的經濟的效益和對國民的福祉恐怕遠大于用投資來達到幾個行業的增長目標。
要提升宏觀穩定機制,就要研究到底哪些體制因素在歷史上導致了人為的波動。筆者認為,至少需要從改革如下四個體制弊端入手:
真正改變地方過度追求GDP的激勵機制
如果在今后,經濟主體的規模(比如地方政府的GDP、國有企業的產值規模、國有銀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