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鳳 社會多元化造就了臺灣娛樂
人物周刊:您曾經在臺灣做過很長時間的訪問學者,對臺灣娛樂節目最大感受是什么?
陳昌鳳:臺灣的娛樂節目主要的特點就是多元化,是一種政治性的娛樂,這種娛樂形式又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無論是選舉還是一般的娛樂節目,都是在用娛樂的方式尋求一種政治上的表達,這是為了適應大眾的需求。臺灣電視節目的政治傾向性非常明顯,色彩分明。當然,在很大程度上模仿著日本的娛樂文化,對西方的娛樂節目形態也學得很快。
人物周刊:臺灣娛樂節目如此快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什么?
陳昌鳳:大眾文化的發展都是跟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因素相關的。比如在80年代,娛樂節目就很難像現在這樣豐富。因為一定要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們有了一定經濟實力,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才會產生對于娛樂的需求。
人物周刊:那政治上的因素是什么呢?
陳昌鳳:臺灣在1988年后提倡新聞自由,這樣的政策允許多元的文化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方面電視節目的制作者會追求多元化;另一方面,這種追求也是為了證明我們現在有了這樣的能力來做多元化的節目。
人物周刊:這算是一種文化上的反抗嗎?
陳昌鳳:多元化本身確實變成了一種目標。也不能說是反抗,頂多是在長期壓抑狀態之后,有很多東西需要表達。
人物周刊:現在很多年輕人主要是通過網絡接觸臺灣的娛樂節目,如果這類節目在內地播放,您認為會一樣受歡迎嗎?受眾是否對這類節目有足夠的包容力?
陳昌鳳:某些節目還是會受歡迎的。但是兩地的社會情況不一樣。人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內地最廣大的那部分群體還在擔心生活問題,即使現在在播世界杯,他們也沒心情去看。臺灣已經形成了主要由中產階級構成的錐形社會,他們對于娛樂的需求跟我們不一樣。
人物周刊:內地為什么做不出臺灣這樣的娛樂節目?
陳昌鳳:主要是創造力不足,媒體內容太單一。比如《非誠勿擾》這樣的節目,如果放在一個多元的社會環境里面也不會引起這么多人的關注和討論。但是在娛樂節目如此單一的情況下,它就被過分地關注了。
我們對自己的大眾文化沒有自信。每個社會里都需要低俗的文化,我所說的低俗跟管理者所說的低俗不一樣,我說的低俗是指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沒有什么門檻的文化。其實西方也有很多低俗的節目,各個層次的節目都有。
內地的媒體職能主要是公共性,喉舌功能不只體現在政治上,由于媒體所有權在國家和政府,職能就是要傳播主流的文化價值觀。長期受到制度的限制,人們只能接觸到單一化的信息,再加上我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還不高,所以人們比較容易對某一個節目產生認同感,而缺乏自己的評價和判斷。
臺灣的媒體職能除公共性外主要是商業性,在遵守倫理道德規范的前提下,遵循市場化的邏輯,滿足大眾需求。
人物周刊:有分析說臺灣的娛樂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們的節目挑戰權威,把明星最平常的一面展示在節目上,是對名人或者明星的一種解構。
陳昌鳳:這只是一種學術上的推斷。談不上解構,頂多是拉近觀眾和明星間的距離。比如觀眾平時喜歡喝什么茶,明星也在節目上說喜歡喝這種茶,就是獲得這樣的一點認同感。如果真的要解構某個明星,那也不是他的粉絲希望看到的。其實娛樂是很單純的。
人物周刊:您覺得臺灣的娛樂節目單純嗎?
陳昌鳳:這是說觀眾看這個開心就好了。臺灣的娛樂節目有很多可供消費的地方,比如告訴觀眾怎么穿衣去哪吃飯,照著它說的做,你就趕上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