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傳統從福爾馬林里拿出來——中國舞者譚元元的能劇實驗
一位在舊金山芭蕾舞團的中國舞者,被請去日本,出演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劇,作為翻新非物質文化的一種嘗試。
責任編輯:平客 袁蕾 實習生 趙大偉 石瀟
一位在舊金山芭蕾舞團的中國舞者,被請去日本,出演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劇,作為翻新非物質文化的一種嘗試。像任何古老的藝術形式一樣,即便在珍視傳統的日本,能劇的影響力也僅限于一個劃定的小圈子,在這個小圈子里,被從容、優雅地供養。
能,是日本獨有的舞臺藝術,佩戴面具演出,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舞樂和日本的傳統舞蹈融匯而成,成為日本代表性的傳統藝術,與歌舞伎一同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知 名度。
能劇《鷹姬》的劇本是愛爾蘭詩人葉芝寫的。1913年,葉芝擔任美國詩人E·龐德秘書期間,在龐德影響下對日本古典戲劇發生了強烈的興趣,《鷹 泉》是他借鑒東方劇場美學的一篇習作,其中大量使用了面具、舞蹈和歌隊。
1967年,能樂理論家橫道萬里雄在葉芝劇本《鷹泉》的基礎上創作了能劇《鷹 姬》,由能劇演員觀世壽夫作曲。西洋詩人的劇作被“雅訓”成像俳句一樣言簡意豐的日本故事。
“你怎么可以那樣對待能面?”
第一次戴能面 (能劇中的面具),譚元元剛要伸手去拿,日籍工作人員立刻驚呼:你怎么可以那樣對待能面?你只能用手碰它的系繩,不可以碰它的臉!
譚元元是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舞者,曾被《時代》周刊評為“亞洲英雄”并成為封面人物,是繼劉翔、姚明之后又一位贏得國際知名度的上海人——1999年朱基訪美期間,譚元元作為白宮的座上賓,跟中美兩國首腦共進晚餐。
6月底,她應邀與能劇大師梅若玄祥、日本現代舞領軍人物森山開次聯袂出演“新作能(現代人創作的能?。?rdquo;《鷹姬》,在東京國立能樂堂首演,演出一共三場,兩場在東京,一場在大阪。
能劇的演出服有五層,身為芭蕾舞者,譚元元如果全部穿戴整齊,很難再跳得動舞。況且還有面具。面具是木制的,黑色的系繩有竹筷粗細。
日本人相信,面具是有靈魂的,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兼具悲哀和微笑兩種表情。這并不是世界上獨有的審美偏好,中國山西晉祠圣母殿內的泥塑彩繪宮女群像雕像之所以成為國寶,就是因為它的臉面向主人那一半在笑,而另一半在哭。傳說京劇大師梅蘭芳站在泥塑宮女面前模仿了好久,都沒有學會她的表情,悵然之余寫下八個字:“一顰一笑,似訴平生。”
能劇藝人把自己的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X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