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100722)
陳凱旋不堪此事(編者注:為總理帶路查看“天坑”)引發的紛擾,不得不賣掉自己的菜店,回鄉種地,希望獲得“安生”和“安寧”。
責任編輯:史哲
推薦:魏英杰(7.14-7.20)
No.1 “凱旋門”背后的權力之手
《晶報》,7月17日,作者:令狐補充
(原文摘編)陳凱旋不堪此事(編者注:為總理帶路查看“天坑”)引發的紛擾,不得不賣掉自己的菜店,回鄉種地,希望獲得“安生”和“安寧”。這事的有趣之處在于,高層領導與基層民眾面對面后,卻出現了一個始料未及、未免讓人難堪的局面。加以反思,很容易發現,在高層和底層交流中缺位的地方中層干部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2003年,重慶云陽農民熊德明,當面請求總理關注包括自己丈夫在內的農民工工資被拖欠一事,經主流媒體報道后成為美談。時隔7年,陳凱旋向總理反映的是與其自身利益沒有直接關系,而與公眾生命安全密切關聯的情況,卻成了驚弓之鳥。二者之間的鮮明對比,令人扼腕嘆息。究其原因,大約是包工頭或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地方官員要為之所負的責任有限。而陳凱旋所反映的“天坑”,則是屬于公共事務,當地政府要負全責,事關政績。
雖然,事實勝于雄辯,寧鄉縣縣委縣政府后來的行動,證明了陳凱旋是“虛驚一場”,但其中的轉折十分陡峭,太有戲劇性,有那么點兒讓人難以置信,也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