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大上海,走了幾多彎路
作為中國城市化的前沿之地,大上海提供了太多的樣板模式,供各地效仿跟進,比如新天地,比如衛星城;然而,效仿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見其利,卻忽視其弊。
責任編輯:朱紅軍 實習生 袁端端
作為中國城市化的前沿之地,大上海提供了太多的樣板模式,供各地效仿跟進,比如新天地,比如衛星城;然而,效仿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見其利,卻忽視其弊。
中國從沒有停下加速城市化的步伐,最新的趨勢是,未來幾年,或將有上千座新城誕生。北京、天津、廣州、重慶都在推動郊區新城的建設,加上各省城市不甘人后的架勢,讓中國正成為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造城運動場。
如何規劃、建造我們的城市?7月1日,在一場于上海召開的全球建筑峰會上,現任上海嘉定區區長的孫繼偉破天荒直言上海經年以來走過的城市發展彎路。作為親歷者,他或參與或主導了上海近二十年來城市規劃歷程上的諸多大動作,比如新天地建設、石庫門改造以及郊區衛星城鎮的開發。
“新天地”利弊:從驅趕原住民到吸納原住民
1996年,上海市盧灣區啟動了面積達52公頃的太平橋地區舊城改造,并向社會征集規劃方案。剛剛從同濟大學建筑系博士畢業的孫繼偉被分配到盧灣區建設委員會當主任助理。
這片舊城區離淮海路商圈很近,區位優越,整個街區的建筑都是19世紀外國租界興建的聯排石庫門里弄住宅。新中國成立后,上海住房緊張,石庫門住宅被分拆改建,亂搭亂建,因為缺乏維護,整體風貌破敗、凌亂。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啟動了對石庫門的大規模拆遷、重建,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樓。滬上一些文化界人士開始奔走呼喊,希望不要丟了文化遺產。
太平橋地區改造正是在這一爭議下展開的。招標方案為此特別要求保護這一地區的“中共一大會址”和相鄰建筑,周邊地區還不能建造高樓。在如此嚴格的限制下,香港瑞安集團的“新天地”方案最終入選。
瑞安的設計方案保留了北部地塊的大部分質量完好的石庫門房子,整舊如舊,只對內部翻新改造,加裝了光纖電纜和空調系統,鋪埋地下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同時興建、穿插部分現代建筑;而南部地塊則保留少量石庫門,批量興建低層且反映時代特征的新建筑,規劃一條商業步行街,串起南、北兩個地塊。
2001年9月,改造完成的街區被命名為新天地。所有的原居民全部被遷走,經過改造的石庫門全部投入商用,變成了一個繁華、時尚的商業街區。后來,瑞安又在附近新建了富人住宅區——翠湖天地和商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X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