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王論】國會大廈的透明度
1990年,東、西德統一,德國人想建立一個地標,以作紀念。他們撫心自問:經歷過數十年的政治爭斗、戰亂、分分合合的折騰和苦難之后,歸根究底,什么才是自己民族的核心價值?
反復思量之后,他們最終認為,經歷過納粹和專制獨裁統治期的黑箱、密室政治,陽光之下,“高透明度”的政治,才是他們最最應該珍重的價值。
于是,他們回到了歷史的原點——希特勒火燒國會大廈、發動政變的那個場所,由建筑大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不錯,就是設計香港大嶼山赤鱲角機場的那一位),設計一座新的國會大廈,通過大廈四周的玻璃幕墻、從中透過的陽光帶出“高透明度”這個主題。
此外,福斯特還特意在原有的古典主義建筑上面開了一個天井,再加建一個能夠讓公眾登上去的玻璃圓頂。這象征著國民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國會開會的情況。政治權力的中樞——國會里的工作,以高透明度被展現,以示權力來自于人民,因此便要向公眾負責;再者它也彰顯出人民在上,官員和議員在下,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2006年暑假我到德國去看世界杯,雖然手上沒有柏林賽事的門票,還是特地去了趟柏林,為的就是看看這座心儀已久的新國會大廈。
正如前述,新國會大廈是德國新的地標,被賦予“人民至上”、“高透明度”等精神理念。但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兩者之間總是存在差距。結果聞名不如見面,到那兒一看才知道并不是那么回事。
白天,在陽光照射下,玻璃天幕反光很強烈,根本不能看清楚國會大廈的內部,遑論細看各政黨、議員開會的狀況。
同行的朋友,也在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任教的馬岳,開了個玩笑,說這好比今天的民主政治,貌似透明,但實際上公眾仍然看不透其內部運行的機制。他們看到的,其實只是自己的幻想以及心理投射,就像這會兒我們也只能從國會大廈的反光玻璃天幕中看到自己的倒影一樣。
我當然沒有如此悲觀,于是回應了幾句,說或許白天的確會因為反光而看不清楚,到了晚上,因為明暗對比的轉變,國會里開會的狀況,自然能夠一目了然。
這就好比在尋常日子民主的價值并不突出,一旦到了政治上的黑夜,民主的價值便會顯示得一清二楚——因為它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來撤換一個不稱職、甚至暴虐的政府。
其實,今天不少政治學者都不相信民主是能“讓人民當家作主”那樣浪漫的東西,他們只是認同民主是對執政者的一種權力制衡,因為有政治上和平輪替的可能,而讓執政者永遠心存警惕。
簡而言之,民主不是一個“擇優”機制,而是一個“排劣”機制,在政治上的黑夜,更能發揮功用。
不知道德國國會諸公,以及諾曼·福斯特,對于民主,對于國會大廈,是否早就想到了這些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