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偉大之處,不在于說教,而在于他對世俗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心理分析和理性批判。這種救贖方法和哲學思考模式,除了學者和宗教家之外,還有誰敢去領教?
責任編輯:馬莉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偉大之處,不在于說教,而在于他對世俗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心理分析和理性批判。這種救贖方法和哲學思考模式,除了學者和宗教家之外,還有誰敢去領教?美國電影界恐怕也只剩下伍迪·艾倫了。
看完伍迪·艾倫的影片《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我回家立刻到書房中去找那本破舊不堪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著《罪與罰》的英譯本,尋遍未獲,只好等到第二天匆匆去書店買了另一個新譯本,于是迫不及待地找到該書第一部最后一章(第八章)仔細閱讀:故事的主角拉斯科尼科夫闖進那個開當鋪的老女人公寓,用斧頭把她殺了,剛從她頸上搶了錢包,不巧她妹妹突然回來,于是又把她劈死了,前者是預謀,后者是偶然,不得不滅口。
這一段“經典”故事也是《迷失決勝分》的關鍵,影片中的這段情節直接引自小說中的這一章。伍迪·艾倫真的了不起,非但不掩飾他的“抄襲”行為,而且在片子開始不久就暴露用心,讓男主角睡在床上看《罪與罰》!一個平庸的網球教練竟然喜歡聽歌劇和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真有點匪夷所思,也是這部出色電影惟一不合情理的細節,讓我特別喜歡。當然故事已經完全改頭換面,發生在當今的英國上流社會,而19世紀的《罪與罰》,也變成了21世紀的情與欲、階級和身份、一男和兩女之間的糾紛。
伍迪·艾倫對俄國小說的向往早在他的一部舊片《愛與死》(Love and Deatj,1975)中已經展露無遺,但表現的是他一貫的反諷和自嘲,伍迪在片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