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高鐵】韶關:從“被高鐵”到“迎高鐵”
武廣高鐵的規劃在6年前剛出爐時,韶關對高鐵根本沒有概念。在人們的印象中,火車站就意味著臟。在韶關市政府力主之下,硬是把韶關站從原來規劃地點移開兩公里,趕到了山上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利安
粵北山城韶關因高鐵站的設立受益匪淺,而在六年前,他們可不這么想
今年7月1日,武廣高鐵在開通半年后,第二次增加發車密度。
2009年12月26日開通的武廣高鐵,最初是每天開28對,春運的時候提高到33對,這一次增發后,最高峰的時候將達每天63對,兩趟車之間最短間隔10分鐘,最長25分鐘,往“高密度、公交化”靠攏。當然,相比武廣高鐵設計能力的3分鐘/趟、一天400多趟的發車密度,現在高鐵的運力還小得很。
讓人想不到的是,比乘客更關心高鐵運力調整的,竟是地方政府。
武廣高鐵調整運行圖的風聲剛一出來,廣鐵集團先后收到韶關、郴州、衡陽、岳陽4個城市的來函,請求在其城市所在車站增加營運班次,韶關市委書記徐建華甚至還要求上門溝通此事。要知道,6年前韶關還在和鐵道部“討價還價”,要求高鐵線路挪一挪地方。
高鐵繞彎之后
武廣高鐵的規劃在6年前剛出爐時,韶關對高鐵根本沒有概念。在人們的印象中,火車站就意味著臟。在韶關市政府力主之下,硬是把韶關站從原來規劃地點移開兩公里,趕到了山上。
韶關是粵北的一個山城,無法如北方城市那樣攤大餅似的實現城市外擴,三江六岸(韶關境內的湞江、武江和北江)發展得差不多了,城市路網基本飽和,車輛負荷過重。
早在2000年左右,韶關市政府就計劃將行政中心西遷到工業西路一帶,部分單位如社會勞動保障局、法院、電力電信等已經先行搬往。但是,政府很快發現,這塊地十年后又將飽和。
2003年3月,韶關市規劃局組織規劃韶關市總體發展概念,并選定由華南理工大學、韶關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的方案,大致把韶關劃成兩個核心組團——老城區(原市政府所在的湞江區)和新城區(武江區西聯鎮一帶),將城市往西南方向的城鄉接合部擴張。
2004年初,鐵道部有關武廣高鐵線路站點規劃出臺。巧的是,高鐵也看中了西聯這塊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