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館里的新派中餐 中國在德國的真實存在

作為中國在世界真實存在的第三站,南方周末記者特別走訪德國,為您展現在德國的真實中國

責任編輯:馬昌博 郭力 李梁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雷磊 王心武

編者按:在高級的層面上,中德關系總是體現著價值:德國總理默克爾每年至少訪華一次,中德貿易額相當于中英、中法、中意貿易之和。
   
然而與此同時,德國也是某些分裂勢力最主要的海外活動基地,德國媒體時常炒作“中國間諜威脅”,中國人移民德國已近200年歷史,新一代中國人在德國買下了礦山,卻買不下一家啤酒館……
   
作為中國在世界真實存在的第三站,南方周末記者特別走訪德國,為您展現在德國的真實中國。

(明鏡/圖)

在法蘭克福,“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歌曲聲中,華人社團在排練舞蹈準備參加當地文化節 (南方周末記者 張哲/圖)

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內,執行院長余德美(左)和簡濤博士討論“早期留德華人圖片展” (南方周末記者 張哲/圖)

即便德國總理默克爾保持了每年訪問中國一次,在最近一個月的德國媒體上,中德關系的關鍵詞卻始終是“中國間諜威脅”。

6月22日,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發表題為“德國日益受到間諜威脅”的頭版文章,并配以中國駐柏林大使館的大幅照片——使館玻璃外墻印襯著湛藍色的天空,正中間是中國國徽。照片說明寫著:“這是中國的國徽,也可能是正在看著你的眼睛。”

這篇文章給在德國的中國人普遍帶來了不愉快,一時間,似乎在德國的中國人,從使領館官員、記者到留學生都“可疑”起來。

目前大約有7.9萬中國公民和大量加入德國籍的華人 (7萬-12萬,說法不等)生活在德國的都市和鄉村。而中國人在德國的近200年生活印記中,就包括了季羨林、蔡元培、朱德、周恩來這些名字。

早年的德國華人多數以中餐館為自己夢想的起點,默默打拼,以求安身立命。雖然沒有唐人街,但他們更多地自成一體,與德國主流社會人群并無過多交涉。即便在鬧市,他們也像是一個隱形的群落。

但近年來,形形色色的來到德國的中國人,也開始逐漸打破中國人謹小慎微、固守一隅的生活方式,他們在德國的投資和生活開始有了更“高端”、更新潮的嘗試,“中國人”的概念也更加多元——起碼,絕不僅僅能用“眼睛”來概括了。

買一座飛機場

龐老板要買啤酒館時,因為一句“加做中餐”嚇壞了當地人。啤酒館是傳統的德國文化,難以想象這個地方賣中餐。

在柏林向西北約160公里的地方,一個叫做“帕希姆”的小城,一個河南人在這里買了一座機場。

2007年,河南商人龐玉良和他的林德國際物流公司投資1.3億美元購買了帕希姆國際機場和附屬的850公頃土地,他計劃打造一座包括機場、保稅物流園區、保稅商貿區、飛行訓練中心和高檔別墅休閑度假村為一體的“國際航空城”。

對于早期的中國移民而言,想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