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中國(100729)
海外華僑華人每每回到中國,總會看到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日新月異的高速公路以及行色匆匆、一臉焦慮的行人……
責任編輯:史哲
中國的“門羅主義”
◆美國《外交家》,7月23日,帕特里克·克朗寧保羅·基亞拉
過去中國一直強調陸權和貿易往來,但現在中國在海權和周邊地區影響力上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自信,越來越多的國家認為,中國正在太平洋西岸和南中國海地區建立起自己的“門羅主義”。
但正如中國學者指出的那樣,中國在南海有著自己的“核心利益”,美國將航母布置在黃海,好比前蘇聯將導彈置于古巴一樣,難道中國不該對此感到擔憂嗎?問題關鍵在于,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抱有一種既歡迎又恐懼的復雜心理,這些國家希望借助美國的力量來保障自己的安全,如何消除這些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戒心是中國未來在地緣政治上面對的一大難題。此外,中美雙方如何理解和彌合各自的外交分歧也是解開雙方不信任關系的焦點所在。長期以來,美國的軍事和外交政策提倡“門戶開放”,試圖通過強硬的立場和開放的對話使中國明白,中國和周邊國家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區擁有資源的共同開發權和使用權,而中國則堅稱美國的這一做法是侵犯主權。中國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作為自己的法理依據,并以軍事力量作為后盾,保障自己在南海的利益。
不可否認,美國的軍力依舊是促進該地區各國發展自由貿易,實現經濟政治交流的能動者和執行者,而這勢必會與中國的外交觀產生矛盾沖突。所以,與其擔憂中國在東亞建立所謂的“門羅主義”,各國不如將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建立起戰略和互動關系,并與中國一道尋找在全球公共資源使用權上的共同利益,建立起以規則為基礎的體系,而不是靠隨意使用或借用武力來宣稱對資源的占有權。與此同時,美國需要增強與該地區盟友和伙伴之間的??哲妳f作,包括一些非傳統性的軍事任務,如打擊走私和人道主義救援等,塑造良好的安全和法理環境,從而使中國選擇合作而非對抗。當然,這些都需要中國與該地區的各國展開有意義的對話,并且以理解美國的外交和軍事政策為前提。
【點評者說】中國崛起所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不在于宣示自己的和平意圖,而在于要讓周邊國家認為這一“和平”是可信的。不過,中國面臨當今世界最復雜的地緣格局,這無疑是一個空前艱巨的挑戰。
中國當按停一下“快進鍵”
◆美國《僑報》,7月24日,社論
當下的中國,最愛“快進”,狂點“刷新”。海外華僑華人每每回到中國,特別是到一些大城市,總會看到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日新月異的高速公路以及行色匆匆、一臉焦慮的行人……一個個鏡頭仿佛被按下了“快進鍵”。中國人何以喪失了慢的能力?是對未來的焦慮讓中國人必須加快腳步以確保自己不被社會拋離。
焦慮并非收入微薄、為生活所迫的底層民眾所獨有,中國的所謂“中產階層”更在“焦慮”的泥淖里無法自拔:人們如同買白菜般爭先恐后買房子,肉價、米價、房租的上漲,迫使人們在焦慮中必須抓住點“保值的東西”心里才能踏實;企業家們放棄傳統制造業,轉而搞資本運作,想要賺“快錢”;教授們為了職稱的晉升,一年出幾本書;演員們為了在觀眾面前混個“臉熟”,一年演幾部戲……
狂躁是一種社會病,因為擔心,因為未知,也因為缺乏保障,中國人總是爭先恐后。中國用“快”的方式在短短幾十年里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走過的進程,主流價值觀越來越肯定“快”的價值,認為“快”意味著高效益,意味著發展,意味著物質生活改善。在這樣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下,中國人如同湍急洪流里的魚一般,順流而游也好,掙扎也罷,總會被裹挾著向前走。“快”讓人們的心態變得浮躁,焦灼。而作為中流砥柱的中產者的焦慮,也是整個中國社會的焦慮。此時的中國,當進行適度的自我調整,審視前方的道路,確定發展的模式與方向。
【點評者說】順歷史潮流,努力快進當然是好的,怕就怕我們此刻正在沖向懸崖,可是腳依然還在猛踩油門。
“實業之心”正在冷卻
◆FT中文網,7月20日,吳曉波
在蘇黎世的中心商業街上,看到德國雙立人品牌的一只壓力鍋,標價290歐元?;貒?,偶遇一家民營壓力鍋企業的董事長,這家企業是國內行業冠軍,產量在全球排第四。我把手機中的照片給他看,“你的工廠能生產這樣的產品嗎?”他說,品質、功能應該可以接近,可是價格卻無論如何達不到。接著他說,他最大的興趣已經從做壓力鍋轉到資本經營了。
讓人擔憂就在于此:如今的中國企業界,不愿意再埋頭做“壓力鍋”的到底有多少?曾經的實業家紛紛向往著去做投資家,總之不愿意再干實業。這些景象似乎在顯示,眼下是自1990年以來民營企業家士氣最低迷的時期。究其原因,簡略而言大抵有三。其一,資本市場的回報大大高于實業。其二,過分渲染的投資神話。其三,實業投資的宏觀環境未得改善,極大挫傷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這種低迷的景象卻與中國經濟的實際需要產生了極大的落差。當國內消費市場初旺,當中國的產業經濟面臨升級轉型的重大時刻,本是實業家大展身手的時刻,但投機之風日盛卻不得不讓人生出無限的擔憂。當實業家都被“逼”成了投資家,當“實業之心”一一冷卻,可持續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又將從何說起?
【點評者說】如果沒了實業之心,別說什么持續發展、結構調整了,長遠來看,“國”能不能立得住都是問題。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