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北大擴招北京生源是教育不公
現在的中國教育,存在著起點不公、結構不公等全方位的不公平
近日有報道,北大在京實際錄取人數在計劃招生256名的基礎上增加了112人。而今年北京高考報名人數為8萬,與去年相比下降了20%,也就是說,擴招比例高達80%。
如此大規模在京擴招的結果是:北大文理科每萬名考生錄取指標在北京高達45.4人,為全國平均值1.55人的近30倍。假定其他省份錄取人數基本不變,那么,北京考生進北大的機會是機會最低的廣東考生的93倍,是廣西、河北、安徽考生的67倍,分別是“高考大省”河南、山東考生的55和50倍。全國重點大學地方化,招生指標過度向大學所在地傾斜,已成為最大的教育不公之一。
而這一現象,恰恰發生在剛剛閉幕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之前不久。這難免引起全國知識界的熱切關注甚至非議。怎么看待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教育問題?本刊采訪了21世紀中國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1 你怎么看待北京大學擴大招收北京生源這一現象?
熊丙奇:現在的中國教育存在著起點不公、結構不公等全方位的不公平。教育部要求高校在本地的招生不能超過30%,所以北大的做法存在著嚴重的不公。
2 北大校方給出的理由是“北京考生報考踴躍”和“生源質量優秀”,這個理由成立嗎?
熊丙奇:不成立。
3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再次提出把教育公平放在重要位置,北大的做法明顯不公,是否有所依仗?
熊丙奇:北大擁有增加某個地區的招生指標的權利,但不可否認,北大過度行使了招生自主權。
4 那該怎么辦?
熊丙奇:從推進教育公平的角度講,我們希望高校有一種教育公平的自覺意識。也需要一個具體的辦學機制,用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參與高校的辦學。
5 北大本來聲譽很好,發生這樣的事影響怎樣?
熊丙奇:北大、清華這種名校,獲得了大量的國家資源,在就業制度、教育制度中都高出其他學校一等,本應成為表率,但卻發生這樣的事,這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處在一種很尷尬的狀況。我認為,我國的這些名校要想真正成為名校,就不能是制度下的名校,不能是政府授予的名校,而應該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
6 你對國家未來的高校教育改革怎么看?
熊丙奇:我認為還是應該從最基本的教育制度改革著手,真正讓教育行政部門放權,讓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這樣才有可能形成新的辦學格局和辦學環境。
7 此次國家教育會議有哪些要點,對現行教育制度提出哪些改革?
熊丙奇:包括教育投入的問題,提出最遲到2012年教育投入務必要達到GDP的4%;還提到了義務教育的公平問題,針對現實教育的不均衡提出了解決方案;對于辦學缺乏自主權,提出要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關于高考,提出了教考分離的改革方案;關于“去行政化”,提出要取消學校的行政級別;也征集了一些改革方案,努力想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的發展。
8 教育投入要占GDP的4%是199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就提到的目標,為何今天還不能實現?
熊丙奇:我認為主要是缺少有效的監督機制。我們的辦學方式是學?;虻胤浇逃块T向政府財政部門討錢,而財政部門可以不給錢,也可以回應沒錢,因此,這一目標被懸置就理所當然了。
9 如何解決?
熊丙奇:我認為應該設立一個國家教育撥款委員會,核心功能是確定教育預算,監督教育預算的執行,同時具備對不按預算進行撥款行為的問責。我很擔心,這個4%的投入目標有可能在2012年實現了,但過了2012年又有可能下降。
10 你怎么看待民辦教育的作用?
熊丙奇:民辦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也在2002年出臺了《民辦教育促進法》,但在業界這個往往被認為是“民辦教育促退法”。受到制度的制約,民辦學校招生被放在公辦學校之后,本科被放在二本以后,??票环旁趯R灰院?,民辦學校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很大地制約。再從就業來講,國家招聘公務員,以及國企招聘員工,民辦學校的畢業生都會受到不公正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