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20100726)
當恥感不復存在
學術造假,學歷造假,竟然成了一種社會流行病,不免為之側目。自思:當最起碼的恥感都不復存在,這個民族還有希望嗎?!
讀書人原本是社會良心最后一道閘門,歷史上對讀書人總會有風骨、氣節、人品的要求?,F在發生的一切告訴我們,除了諂媚迎合、應景做秀之外,犬儒主義甚囂塵上的當下知識界,甚至于道貌岸然的官場,蒙和欺騙竟然成了相當部分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志。這個社會離道德淪喪、倫理崩潰的那一天還遠嗎?
學歷造假的人多了,在官場是吏治腐敗、病入膏肓的標志,在職場是文憑主義濫觴的悲劇注腳。也許有萬千個理由來為自己的不得已辯解,但“西太大”決不是成功的同義詞。
在譴責和蔑視唐駿們成功觀的同時,我交代我的完整學歷:小學5年,中學8個月,被初中畢業,大學???,后為職稱評定,修讀部分研究生課程結業,但兩次破格提拔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有據可查。維基百科等總稱我為博士,讓我坐立不安,我不是博士,如果今后是,絕對是自己修讀來的,貨真價實。
楊錦麟(鳳凰衛視)
《How much 博士帽》
如果花錢而不作相應學術研究,也不作夠學報水平的論文就可以得到博士的話,那么一個國家的學術水平自然會不斷下降,我們跟發達國家比,潛心作學問的人已經夠少的了。如果鼓勵這種賣文憑的行為,無異于大家認為注水豬肉里面注的水還不夠多。
——mamaofthreeboys(新浪網友)
真的也可以假,假的也可以真,見怪不怪啦!看看在職隊伍中,很多領導的最高學歷都是工作后搞來的,絕對都是真的,可那又能說明什么呢?他們聽過幾天課?真有那個水平嗎?
——見怪不怪(新浪網友)
中國人似乎“安身”都很在行,“立命”則無扎實追求??捉套屛覀兦蠊γ?,道教教我們要長生,佛教替我們解煩憂,似乎就找不到一個我們不能利用的、純粹的信仰,不為了什么,就為了“我要信”。
——鄒悅(新浪網友)
《通往寂靜之路——“市場傳教士”張維迎的信仰邏輯》
老張說了實話啊,政府不是迷信凱恩斯主義,而是凱恩斯主義提倡的政府主導,給不愿意退出社會經濟領域的大政府一個大枕頭,好舒服啊,呵呵。
——羅天昊(新浪網友)
中國搞宏觀經濟有一套,這也是凱恩斯主義所擅長的領域。而凱氏主義缺乏微觀基礎,如,它無法解釋通脹和經濟停滯并存的現象等。正好,中國在微觀領域搞得很粗糙。所以,是時候回歸古典了。
——魚尾氏(新浪網友)
讀了這篇文章,加之對現實認識的深化,我覺得對張先生的認識有了微妙的變化,似乎由以前的堅定反對者,變成了部分認同者。比如目前的金融危機應對策略是“在延緩和惡化危機”就有一定道理,這次危機本身就不是總需求危機而是結構危機,表現在美國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表現在中國是內需與外需的不匹配問題,不是靠擴張總需求的刺激政策所能奏效的,刺激政策不但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源,反而掩蓋甚至加劇了結構失衡的問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結構失衡的房地產,本來危機為房地產調控成功達標提供了難得機遇,但一場不分青紅皂白的以流動性泛濫為主要標志的經濟刺激,讓房地產出現報復性反彈,資產泡沫惡性膨脹,同時刺激政策造成的短暫復蘇幻景也正在變成快要消失的肥皂泡。
——大夫(新浪網友)
老無所依的無奈
剛接觸到老電影放映員的題材,我最初想到的是多納托雷的《天堂電影院》,時代在變化,電影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也在變化,人生也在變化,一個老電影放映員會如何看待這些變化?
老電影放映員王炳民在說話之前,先吃了降壓藥,以防范心情波動可能帶來的危險。他的經歷讓我不斷地想起馬爾克斯的《上校無人來信》,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都是與妻子苦度年華,在清貧生活中維持著精神上的強烈自尊;上校在徒勞地等待著退役補助金,王炳民等待的是退休養老金;上校每天去看自己的信來了沒有,王炳民琢磨著那個電話怎么還沒打來;上校的兒子已去世,村子里最近去世的人和他兒子同歲,勾起他傷感的回憶;王炳民拒絕參加村里的一次喪禮,因為剛去世的女子和他已逝的女兒同齡,這讓他的悲傷難以抑制。
在采訪中,許多老電影放映員都提到一個詞:老無所依。他們其實對能拿到多高的養老金不抱多少希望,他們更在乎的是別人對他們的評價。社會保障上的老無所依是放在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老無所依。
科恩兄弟的電影《老無所依》中,那位老警察總在懷念過去,他就是精神上的老無所依。從陜西的老電影放映員到德州的老警察,他們面臨同樣的無奈: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年輕的時候成形,當他老去的時候,世界已然不同,年老的自己該如何與年輕的自己相處?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衛毅
親民的“代價”
7月4日、5日,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輕車簡從,到烏魯木齊、昌吉等地的百姓中傾聽民聲。隨行的《新疆日報》記者報道后,輿論一片叫好。
為了任務,我湊了把熱鬧,將那兩天張走訪過的地方重新走訪了一遍。大多數百姓確實對張春賢表示感激——因為極少有省部級的干部這么干,而且,張還是剛上任不久的新疆一把手??!
基于此,我訪問過的賣干果的維族青年玉努斯,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張書記,好人!
可是,誠實的玉努斯也提到,張春賢走后,來了一大幫政府模樣的人,到他們干果市場,從每一個商鋪都一致地購買了1500元的干果。
張春賢曾于7月4日到訪過烏魯木齊市大灣北路一帶,當時有居民向張提出,想看話劇《大巴扎》。結果,“當天下午,有關單位就組織這一片區的居民們免費到劇場觀看了”。
還有,張春賢在烏魯木齊小西門成功廣場和商戶聊天,買了一件襯衫,60元,隨行人員付的錢。
和張春賢有過兩次信件往來的退休老人潘尚仁提到,張到他家聊天后,臨走給他贈送了一個純金的毛澤東像章和一盒茶葉。我見了這個像章,千足金,重量3.32克,按照市價,應該在1000多元。
不清楚這個像章、茶葉、襯衫以及請幾十人看話劇和買干果的錢都出在什么地方,媒體沒有披露,筆者也沒能查清楚。
有些遺憾。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