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力雄起——當女性成為第一性

無論在學業還是在職場上,女性都顯示出咄咄逼人的勢頭;男性怎么了;合理的兩性關系不是你死我亡的競爭

無論在學業還是在職場上,女性都顯示出咄咄逼人的勢頭;男性怎么了;合理的兩性關系不是你死我亡的競爭

孫亞菲(右)與妹妹孫多菲 (安靈均/圖)

叢曉燕家住廣州郊區番禺的一個社區,今年年初她生了一個女兒,夫妻倆十分高興,從內地過來的公公婆婆卻不大一樣,“雖然嘴上沒說什么,不高興都寫在臉上。”原來,先生家三姐弟,她先生最小,上面的姐姐和哥哥都生了女兒,公公婆婆盼望添一個孫子。

“我不知道女兒有什么不好,小區里大家都說‘生兒子好聽,生女兒好命’,兒子調皮,一輩子操不完的心,女兒聽話,長大孝順。”在叢曉燕看來,現在的女孩一點不比男孩差,先生的侄女和外甥女,今年一個考上了重點高中,一個考上名牌大學。她自己也是活生生的例子,在一家廣告公司做總監,比老公掙的還多。

在男尊女卑的思想還在一部分人身上根深蒂固之時,另一部分人,主要是城市白領和年輕人,早已將此成見拋至九霄云外。在他們看來,今天的女性非但不弱勢,而且在與男性的競爭中表現出咄咄逼人的勢頭,幾十年的婦女解放運動后,昔日的第二性正全方位地挑戰男性的霸權地位,比如她們的學習成績、社會活動能力、經濟收入、職場表現?,F在,女人是工人、商人、知識分子、政府官員……她們成為男人的應聘競爭者、同事、上司、老板……曾經作威作福的男性,倒有淪為第二性的趨勢。

這已然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在中國,女性掌握著超過40%的私人企業;今年早些時候,女性在美國歷史上首次在勞動力中占據主導地位。目前,大多數經理都是女性。女性獲得大學學位的人數是男性的1.5倍。在日本的企業中,凡是公司的女性雇員超過一半者,其獲利皆為企業平均值的兩倍。

幾年前臺灣《商業周刊》進行的《臺灣女性地位認知調查》中,86.2%的民眾認為,女性能力比男性優秀的情形會越來越普遍,在交叉分析后也發現,平均每 3個男人就有1人感受到女人對他們的威脅,超過9成受訪者認為,女性能力比男性強只會越來越多,顯示臺灣女性對自己的能力深具信心。調查中,61.9%受訪者表示,可以接受男人在家當“家庭主夫”,太太則在外面賺錢養家,其中以30至39歲的接受度最高(67.9%),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則超過7成(72.4%)。

女性已“攻上男人權力與財富的山頂”,女性在社會各領域中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女上位”時代到來?

孫亞菲以前是采訪別人的,現在卻經常被人采訪,在記者圈的幽默中,這是“成功”的表現。

盡管孫亞菲表示自己“離成功還差得很遠”,在短短一年半內,她和妹妹孫多菲創辦的奢侈品折扣網站“第五大道”已經贏利,好幾家風投找上門來。

70后孫亞菲的人生經歷頗為生猛,充滿著變化、跨界和沖勁。她做過機關會計、新聞記者、華爾街的投資人,現在又自己創業。

2001年至2004年間,孫亞菲在《中國新聞周刊》和《南方周末》做時政和社會報道,理性嚴謹的文風,讓很多人以為她是男性。2004年,孫亞菲從《南方周末》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進修一年,后來又修得商業碩士學位。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顯現時,她投了上千份簡歷,走了上百家公司,最終進入華爾街一家對沖基金工作。2008年,她被派往北京任中國區投資總監,一萬五千美金的月薪讓孫亞菲成為“金領”。進入2008年下半年,工作迅速變得清閑。一天見幾撥人,連續喝好幾杯咖啡的日子,讓她覺得非常要命。

就在這時,妹妹孫多菲從美國歸來看奧運會,觸發了孫亞菲的創業靈感。她回來的時候帶了很多奢侈品,堆了一屋子,一兩個星期就在時尚論壇上賣光,賺了兩萬多。這讓孫亞菲領教到中國奢侈品市場潛力巨大。

孫亞菲創業的夢想也隨之清晰起來:把紐約第五大道那些林立的高樓里的奢華物品搬到網上,創立一個網上的奧特萊斯(outlets)。她通過大宗購買的方式,整合了Louis Vuitton、Gucci, Chanel、Coach、Calvin Klein、Guess、Prada等品牌的銷售商和供貨商,使其商品的常年折扣在20%-80%左右。“中國奢侈品市場目前有20億美金,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們只要分一小杯羹,前景都會很好。”孫亞菲姐妹信心十足。

很多人對孫亞菲放棄百多萬年薪的美差感到不解,但這對于孫亞菲來說,不過是追隨內心夢想的又一步。在孫亞菲的經歷中,從未有過小看自己性別的念頭,她的雄心或者野心,絲毫不輸男性。

“我們CEO也是女人。人特別謙和,完全不是霸道型。她特別低調、體貼,職位再低也樂于跟你溝通。以前的男性高管就不會。”李琳說。她37歲,是一家銀行公關部經理。這個強調溝通和情緒控制能力的部門現在是女人的天下,她的辦公室里只有一位男性。

不止是商場上,在大學教職和科學界,女性也開始攻堅男性的堡壘。1977年出生的顏寧在留學美國時,獲得2005年由Science雜志和GE Healthcare評選的“青年科學家獎”,2007年被聘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生物學科里,男女比例平均來說能達到1:1。但是在研究生階段,無論報名和錄取人數女生都占大多數。“因為生物既不像理論物理那么偏理科,但又不是文科,另外探索生命的科學有時候還是包含了很多感性因素。我們說那些喜歡理科但又懶得做勞力的女生都跑來學生物了。” 顏寧說。盡管如此,到大學教授這個階段,女性的比例驟降。顏寧估計她的專業里教授男女比例大概是5:1到10:1。做到院士、長江學者這類的女性比例就更少了。不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甚至在第三世界國家,女性也藉由微型創業,嘗試掙脫一代傳一代的貧窮。在孟加拉、墨西哥等地設立“鄉村銀行”,貸款給婦女的創業基金成功率遠高于男性,且因償款率幾為百分之百,令傳統銀行大為驚訝。聯合國仿此模式在中國天津推行的貸款,甚至排除男性的參與。

日本的高齡化、少子社會,同樣將解決方向指向提高女性經濟參與度。有研究指出,日本經濟長達20年未復蘇,跟女性勞動力未被適度釋放有關。日本勞動省估計,少了婦女參與,經濟成長率每年少了0.6個百分點。而雇用女性超過一半的企業,平均利潤為所有企業平均值的兩倍。

“當女性的才華與當今時代的要求一拍即合之時,正是女性叩開權力大門之日。”大衛·喬吉恩在《喚醒的權利:女性如何實現領導角色的轉換》一書的前言中如是說。哪些才是領導才能呢?人們曾經認為,領導人應該有闖勁和競爭意識,如果是男性領導,自然要求得更多。但是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表明事情沒有這么簡單。在模擬談判的實驗室研究中,人們發現在果斷和競爭意識方面,巾幗不讓須眉。男性往往以霸道的方式發號施令,而女性則往往把對方的權利考慮進去。兩種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心理學家愛麗絲·易格利和琳達·卡里在她們合著的《穿越迷宮》一書中這樣寫道。

一份2008年的論文試圖量化女性為主的管理風格的影響。哥倫比亞商學院和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992年到2006年排名前1500位的美國公司的數據,最終得出了公司表現與女性參與高級管理之間的關系。女性居于高位的公司表現更好,如果公司追求研究人員稱之為“強有力的改革策略”的話,這一點就尤為明顯。研究人員認為,在追求“強有力改革策略”的公司內,“建設性和協作尤為重要”——這正是未來經濟的寫照。

經濟模式的變化與男性的困境

在孫亞菲的“第五大道”里,女性員工占據80%,這與公司主營奢侈品業務有關,也與公司強調溝通與服務的經營模式有關。在孫亞菲看來,第三產業的發展,適合女性的新職位增加,以往的經濟模式強調男性的權威或者體力,現在的經濟模式則適合女性與人溝通的特長。

正如漢娜·羅欣在《男人的終結》一文中所說,后工業經濟無關男子的身材和體力。那些現在最被看重的特性(社交智慧、坦誠溝通、安靜地聚精會神)至少不被男性所掌控。事實上,男性的特征正好與此相反。在印度貧困地區,女性學習英語的速度快于男性,能夠應對全球新呼叫中心的需求。去年,約翰娜·西于爾扎多蒂當選冰島總理,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同性戀身份的國家領導人,她的競選宣言明確反對男性精英,聲稱將摧毀該國的銀行業系統,發誓要結束“睪酮時代。”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預言:知識性的工作已經跨越了性別的界線。50年前,當他收的第一個女學生畢業時,他頗費了一番功夫,才幫她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現在,他卻很有把握地提出:女性將越來越在每一個管理的階層與男性一爭長短。彼得·杜拉克認為,跟“自我(self)”有關的領域,女性會特別杰出,例如人力資源等服務領域,而金融及工程領域也會有很大的提升。

與此相適應,女性在接受教育方面迎頭趕上甚至超越男性,更讓她們在知識經濟時代如魚得水。1980年代,中國的在校女大學生只占30%,現在大學女生在校率是48%,逼近平等。在美國,今年,每當有兩位男性獲得學士學位,就會有3位女性獲得同樣的學位,而她們獲取的碩士與博士學位已超過半數。

美國男性在未來10年最具增長前景的15種職業中只占了兩種:門衛和計算機工程師。除此之外,其余工作全被女性占據:護士、家庭醫療助理、兒童保育、烹飪。美國進步中心的希瑟·鮑施伊認為,這些新工作中,大部分都是“女性曾在家中免費做的事情”。沒有一件工資特別高,但對于工人階級來說,這些工作穩定地增加匯總成了一種經濟,并且更適合女性。

男性曾經以具有冒險精神、敢于競爭而倍受青睞,現在,由男性主導的金融業最近發生的巨大災難讓人反思,這種優勢和他們的體力優勢應該一同逐漸被現代經濟模式淘汰。在美國大衰退中遭受失業困擾的800萬人中,有3/4是男性。打擊最沉重的都是具有男性氣質的行業,例如建筑業、制造業和高端金融業。研究者開始探究睪丸激素和過度冒險之間的關系,想知道在某種原始的荷爾蒙作用下,男性之間是否會互相刺激做出不計后果的決定。這種景象是傳統性別圖示的生動反映:男性和市場的關系是非理性和情緒化的,而女性和市場的關系是冷靜和穩健的。

這與“第五大道”CEO孫亞菲的看法不謀而合:“以前大家都說女性是情緒化的,但從我的觀察來看,女性在生活上情感上可能比男性情緒化一些,但在工作上,她們的理智和責任心一點都不輸給男性。”

“女生太會念書、考試了,獎學金都被她們包了,我們以后到社會上怎么和她們競爭!”在學校能親耳聽到大學男生哀怨。不難想象被老師奚落只會沉迷游戲機和足球的男生自暴自棄的趨向。(關于男生在學校里的失落,見下一篇文章《學校里的“第二性”》)

男性在學校里淪為第二性,這種趨勢從校園延續到了社會。不過,也有相對謹慎的看法。

“現在不是誰超過誰那么可怕,只是分工不一樣了。女性也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更強勢,比如銀行業女性多,但IT業還是男性多。男人不必那么緊張。”李琳說。“這是一個上升期。以前女性跟男性差距更大,現在只是這個差距縮小了一點,大家就覺得有問題。但我覺得目前還是女性處于弱勢的多??赡艽蠹矣^念陳舊,對女人預設有問題。”

女主外男主內又何妨

在孫亞菲的圈子里,有一批大齡剩女,她們不少是收入不菲的金領,相貌也不差,按大眾的標準是很優秀的,但為什么未婚?孫亞菲說,“這個群體的女性對于男性物質上的要求很少,對她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共鳴,而對于到這種程度的女性,她對于生活的理解、認知、知識面、見識、眼界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而這個時候能跟她在精神上產生共鳴的男性其實就不多了??赡芤灿泻芏?,但是卻都是已婚了。”

孫亞菲認識好些條件不錯的女孩子,她們的男朋友最終都是外國人。“中國男性會愿意跟你交朋友,但他一定不會把你看做是婚戀的對象,”孫亞菲說,“首先我覺得男性還是有一些傳統的觀念在,也許是一種自卑,就是必須男強女弱。還有就是中國男性對于女性的年齡很在乎,都喜歡20多歲的,越年輕越好,包括很多比較成功的男性,他也會傾向于那種易于控制的女性。我覺得中國女性更多的像是男性的名片,炫耀的資本,中國的婚戀關系不像國外是那種私密的、屬于自己體會的。”

幾乎所有接受我們采訪的事業有成的女性,都能夠容忍自已的男友或先生收入比自己低,甚至可以是女主外男主內的模式。33歲的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目前還未婚,“我每天忙得半死,我希望這個人會享受生活要帶我去平衡生活才行,我希望他很會做飯,很浪漫?,F在我回頭看以前可能錯失了一些機會,這些人現在來說更適合我,但在當時那個年紀我覺得不適合。我完全不介意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模式,這都是個人的感受,何必在意別人的看法呢。至少我知道我的朋友里面有這樣的案例,他們生活得很幸福。” 顏寧有個朋友,她的丈夫在別人看來事業上不如她成功,但她很崇拜她的丈夫,覺得丈夫很有深度。“很多東西不要以慣性的眼光去看。到一定程度你可能會變成不在乎社會輿論的人。”

“定義成功、強,這些都太難了。其實男的也應該對自己寬容一點。某方面不成功去尋求另外的價值,我認為這沒問題。”李琳說。為什么男人不能接受弱勢呢?為什么男人不能接受比女人掙得少呢,這才是問題。還是男人對這個變化接受程度比女人差。

女性處于優勢,那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些端倪。在美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30至44歲年齡段的女性大學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男性的時代。1970年時,女性收入僅占家庭收入的2%-6%。而現在,典型的工作太太提供了42.2%的家庭收入,4成母親(許多是單身母親)是家庭里的主要經濟支柱。對母親是否應該工作的問題爭論不休。美國進步中心(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海瑟·布歇辯解道,“因為女性有工作。這種‘他掙錢,她持家’的理想家庭將不會再存在。”

盡管不少女性可以接受事業沒有自己成功的男性,不可否認,她們對伴侶的要求整體上還是提高了。漢娜·羅欣說,自從70年代,婚姻這個詞的含義就已經完全改變。特別是,女性收入已成為決定一個家庭更上一個水平還是停滯不前的主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女性因為找不到收入、學歷相當的男性,而干脆不結婚。在美國,1970年,30至44歲間的女性結婚率為84%,而現在下降了24個百分點。

傳統順序顛倒,在之前的地方出現嚴重的裂痕。日本是對“食草動物”感到恐慌的民族,年輕男子拒絕從事父輩那些勞力工作,而喜歡一些園藝,愛組織甜點派對,日常行為帶點卡通少女氣質,不愛性生活。而這一輩的年輕女孩子們則被稱為食肉動物,或者是捕獵者。

“兩性的互相滲透,同質化沒那么可怕?;ハ鄬W習彼此的長處,性格上雌雄同體最有魅力。我覺得最進步的標志是尊重個體選擇,如果社會環境是寬容的,每個人都可以理直氣壯地進行選擇。比如男的如果細膩一點不至于遭到嘲笑,覺得他沒有男子氣概,女的如果勇猛一點大家也能接受。無論男權女權,如果變成一種強加的意識就很可怕了。女權意識不是消滅兩性差異,而是正視、承認兩性差異,彼此尊重,也允許別人有不同的選擇。這才是真正的解放,不一定要所有女性都力爭上游。”李琳說。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膾炙人口的一句話是:女人不是生就的,女人是造就的。其實,這句話何嘗不適用于男性?

(馬維博對本文亦有貢獻)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