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夢還沒實現——對話李寧

“我從十幾歲當運動員開始,閃光燈就不斷,很辛苦,在閃光燈面前不容易,還是讓自己輕松一點好”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李寧獲得三金兩銀一銅,成為萬眾矚目的體操王子

我不需要天天坐在辦公室

人物周刊:如果你退役的時候面臨的體制像歐美一樣很完善,你還會走經商這條路嗎?

李寧:我覺得每個人生存環境不一樣,你必須依賴于環境生存發展。我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會選擇經商,因為從事什么職業只是一個形式,人活著要滿足自己興趣和精神的需求,這個非常重要。

人物周刊:你是如何下決心把自己和自己的親屬從企業里面剝離出去的,為什么你不愿意走家族企業這條路?

李寧:首先我澄清,當時我有親屬在里面但是沒有很多親屬。第二,家族式的運營管理還是現代企業式的運營管理,不能絕對說哪個好、哪個壞,不好做直接的比較,因為這個世界沒有那么絕對。

至于說我為什么想讓李寧公司變成今天這樣,是我希望在這個發展過程當中,可以吸納很多人的想法。不能因為我創立了這個公司而變成所有的想法都要聽我的,我授權給別人的同時也聽他們的,所以我認為李寧公司還是應該走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路子。

人物周刊:什么事情觸動了你這么做?

李寧:沒有單一的事情觸動,就是從當時的環境來講覺得需要調整,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內部文化、思維模式。我覺得大家應該有一個共同的企業文化,品牌應該有他的內涵,大家可以基于同一平臺,共同的開放、發揮,尋求一個共同的目標有更好的發展。

人物周刊:平常你通過什么樣的方法保持自己對公司的關注?我聽你的手下說,你一年來不了幾次公司,和管理團隊見面也很少。

李寧:首先一個公司的治理結構決定了流程,第二個是個人做事的風格。

我既然選擇了做現代企業治理結構,那么從股東關系到經營團隊的關系,從董事會到經理層到員工的關系,你選擇了這樣的治理方式自然會有這樣的效率、模型、流程來遵循,所以我不需要天天坐在這里,公司一樣會運轉得很好,因為結構在這里。

我作為公司的董事長,重大的決策、戰略一直是參與者,比如說管理團隊有一個重大的方向,會做專門的前期研究,外部怎么樣、內部怎么樣,最后上升到董事會批準通過。批準通過的過程我跟志勇會就很多重大問題進行溝通。但是我們的溝通不會說坐在辦公室里面,因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業務問題,這是一個大腦的工作,是一個基于你的項目小組平臺所進行的工作。

這種重大的決策我們常常會溝通,可能會是在網上,也可以是在辦公室,也可能是在小餐廳里面,做完工作以后我跟他去喝杯咖啡、啤酒。我們只會根據時間走,根據目標走。

另外,也是個人的風格,從我一開始做李寧公司就幾乎沒怎么坐辦公室,所以不僅僅是現在,原來就是這樣的。為什么對志勇會有這么多信任,我相信一個優秀的人在哪里都會閃光,一個不優秀的人到這里沒兩天就受不了了,時間會說清楚一切。志勇是一個有理想、有夢的人,一般有夢的人就會追求激情,很多事情具體怎么做是技術性的事情,每個人都是在嘗試當中失敗,失敗之后再嘗試,然后再樹立一個新的目標嘗試,李寧公司到今天也是不斷地嘗試、變革,尋找新的目標再向前。志勇作為管理團隊的職業經理人,基于他的品格所以我信任他,也正因為他有這樣的品格,所以不但獲得我的信任,也獲得了董事會的信任,也獲得了員工的信任。

人物周刊:你使用放權、信任的企業管理方式,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像何享健先生一樣只做股東連董事長都交出去?

李寧:有可能,股東都有可能不做。因為李寧今天有這么多股東,不是只有我一個人。

人物周刊:你欣賞何享健先生這種態度嗎?

李寧:人生苦短,你這個問題我不太好回答。如果有一天公司覺得我的能力不夠,我坐這個位置也不會有幫助,就會有更勝任的人來做。

我們公司是做體育品牌的,所以我的體育知識、體育資源可以融入到公司的發展當中,只是這樣巧合而已。董事長也有職業要求,不是說你想怎么講話就怎么講話,想離開就可以離開的。如果你給公司帶來的不是貢獻而是消耗,對股東也沒有好處。

人物周刊:我們看到中國有很多明星企業家,他們很愿意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你曾經是中國最優秀的運動員,又做了一個品牌公司,但你一直選擇遠離聚光燈,你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

李寧:看來我們還要努力。(大笑)我認為一個品牌公司要有自己的基因、獨立的性格,我們所有的員工、投資人、消費者,都聚焦于它,而不是與我李寧本人有什么關系,閃光燈老對著我沒有用,解決不了問題。

我從十幾歲當運動員開始,閃光燈就不斷,很辛苦,在閃光燈面前不容易,還是讓自己輕松一點好。

品牌公司需要這樣的模式,盡管李寧是董事長、創始人、運動員,他也要給這個公司做貢獻,但是李寧牌是李寧牌,李寧是李寧。我該做的事一樣沒有少做,我的生活方式也一樣輕松,我不是靠表演為生的。演員才一定要站在熒幕之前,因為這是他們的工作。

人物周刊:從明星運動員到企業家,你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

李寧:困惑倒沒有很多,需要自己認識、學習,然后再調整。當運動員時很多人有想法,但只有我去做,只有我一個人參加比賽,所有中國人的夢都在我身上,我失敗了大家都傷心,我成功大家都歡呼。做生意,可能這個主意和想法是我的,最初是我做起的,但是要想把它實現必須靠大家,最后大家把它實現也把它當成自己的夢了。這種方式跟運動員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我也是一面做一面學一面調整的,到現在還在學的過程當中,也不是說學得很好。

人物周刊:做企業20年,對于李寧本人來說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李寧:沒什么深刻的印象,老是感覺每天都在做事情。中國還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看過去,每天都是面對未來。所以我老是感覺20年沒有做什么事,很多事情記不住,因為每天都在做,現在更多的是放在下一步、明天、未來。

最大的變化是我老了,20年一晃就過去了,這是最大的改變,我的夢還沒實現。

人物周刊:你覺得把你個人對公司的影響降低是一個好的選擇?

李寧:現在外部有一些人說叫去李寧化,我覺得不需要?,F在公司經營光靠李寧的力量是做不到的。這么多消費者接受你,可能有萬分之一或者是百萬分之一的消費者是對李寧個人感興趣的,很多人是對李寧牌更感興趣,對李寧牌的公司行為,對李寧牌的產品感興趣,對李寧牌的產品價值感興趣。

不要一下子否認舉國體制,也不要對社會的變遷能力視而不見

人物周刊:李寧牌讓我想起了健力寶,都曾在宣傳上主打愛國牌,李寧公司后來回歸到體育的本質上來,追尋體育的快樂,不再是動不動就說愛國,贊助中國多少隊伍。我想知道什么時候、什么事情促使你完成了這個轉變?

李寧:商業不是那么美麗的事,商業不是今天這樣想明天這樣改變,這是由品牌的需求、環境的變化而導致的自然選擇。

愛國情感是消除不掉的,耐克雖然是中國制造,但是世界不會認為是中國的品牌、中國的價值,美國人提起耐克就是驕傲。

愛國不會再像當初那樣,隨著世界交流增加,理解也多了?,F在要做的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品牌位置在哪里、你是誰、要做什么,這是重要的。所以就有你問到的這個問題,就是為什么更加表現在體育方面、運動方面,還包括未來我們的行為、我們的產品、我們的能力都要回歸到運動上來。

運動是一個巨大的平臺,中國運動員可以拿冠軍感動全世界,美國運動員也可以拿冠軍感動全世界。我希望在體育品牌里面也用中國品牌感動全世界,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人物周刊:這是對時代理解的一種超越么?

李寧:我倒覺得不是簡單的超越。如果我們未來真的可以實現品牌的競爭力,可以成為國際認可的一個品牌之一,我想那是值得感動的愛國情懷之一。我覺得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對世界有所貢獻,歐洲人希望自己對世界有貢獻,中國人也希望對世界有貢獻。

人物周刊:你成立的中國運動員扶助基金,關注的是冠軍之外的運動員,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體育體制是很特別的,你愿意評價這個體制嗎?

李寧:我愿意評價,但是我沒有這個水平,就像你愿意拿冠軍,但是你沒有水平拿冠軍。

沒有一種體制是完善的,當我們歡呼中國人拿這么多奧運冠軍的時候,你會發現它也是有成本的。

你今天可能會覺得沒有必要,但是你可以問問你爸爸、爺爺有沒有必要,要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但今天是否還要繼續幾十年的呆板體制是值得商榷的。

隨著時代的變化,應該把體育做大,體育的參與者、體育的決策者、組織游戲的參與者,這些要做大,才會減輕社會的成本,會帶給大家愉悅。

這里面有兩個問題是基礎,一個是體育的文化,一個是你的支付能力。當我們吃不飽的時候,講良心話做體育都是窮做?,F在的體育概念其實是吃飽撐的游戲,只有吃飽撐的才會付出那么多的精力、智慧、時間。

說到文化,我個人覺得中國還是缺少現代體育的歷史淵源,因為我們的體育概念在古代老實講是叫健身,其實現在的體育不是健身的概念,健身只是其中一部分,有很多都是高難度、防身的東西。

第二是中國有沒有對現代體育嚴謹規則的尊重和文化,現代體育是有場地、有器械、有裁判監督的,有時間、有地點,可重復博弈的,老人可以參與、小孩可以參與,有職業有業余,有大型比賽有小型比賽,各種各樣的。當然還有相關產業跟它的關聯,包括媒體、工業等等。這一點我自己理解中國人是缺少的,因為中國人歷史上缺少這種傳統,中國人現在還是比較關注誰勝了誰贏了,不太在意自己是否參與了。有很多人不喜歡運動,但是到了那一天他會問誰贏了,這樣的運動一點都沒有意思。

我覺得這是中國的現狀,現在像乒乓球中國打得很好,但是乒乓球是英國人發明的,英國人對于體育的貢獻是很多規則是他們發明,其實不在于這項運動,而在于這項游戲的價值,因為沒有這項游戲的價值就沒有運動員的價值了,就跟我們今天的足球一樣。所以想讓運動員有好的結果,首先要建立一個好的平臺,有了好平臺自然有天賦的人就會出來了。

人物周刊:在你看來,商業化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李寧:我認為商業化不是最好的方案。

首先是國家不能夠放下它的責任,體育其實很大的作用是教育作用,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體育的教育作用?,F在有的學校說50個孩子的體育課,籃球每個人發一個,老師說不許爭,就是怕孩子受傷,其實這是對體育最大的破壞,就是破壞了體育的競爭。孩子在參與體育的時候會學到如何自我保護,如何保護別人,如何競爭,如何這個機會失去下一個機會把握,最后學會如何禮貌,既是競爭又是和諧。包括運動的技術、技巧,什么樣的地方投籃合適、什么時候射門合適,這些都是知識教育,但是我們全都給忽略了。只是認為拿起籃球就是籃球運動了,這是不一樣的。我們國家對體育應該從教育的角度來認識,然后要承擔起更大的責任,不光是為國爭光,還包括體育的教育,國家要投入。

但是方法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變革的,因為今天中國社會也有支付能力了,也有商業利益存在了,這為個人家庭支付能力和個人需求、商業、媒體等等方面的條件,提供了一個可能,就是說不要把所有開支都由政府來完成。

我認為現在講商業化太極端了,因為中國的社會要想達到歐美的水平是不可能的,歐美是兩三百年構造出來的。英超聯賽曼聯隊的主場都一百多年了,你想一下人家花兩三百年做起來的事情,中國今天一腳就想進來,太夸張了。所以不要一下子否認舉國體制,也不要對社會的變遷能力視而不見。

我倒是覺得走體育社會化空間更大一點,社會化包括政府資源應用,包括家庭的投入,也包括商家的介入、媒體的介入,這種空間會更大,現在是太極端了。有時候我講笑話,我說民企這個詞特別有歧視性。民企的對應就是國企,國企是代表國家的財富,民企的資產不是中國的資產嗎?錯,他們也是中國的資產、社會的財富、中國的財富。

體育的概念也是這樣的,要廣泛,這樣的話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的進步,體育一定會貢獻360度的價值而不是單一的價值。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