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聯合國為何要設“曼德拉國際日”?
這或許在“華盛頓共識”和“北京模式”之外,提供了另外一種發展思路
在“中美國”成為全球化熱門語詞之后,中美關系的競爭反而越演越烈。貿易戰爭和黃海海域的軍演紛爭,只是表面爭斗,其實,在雙方為各自核心利益爭奪的背后,有著未來20年至50年的領導權競爭,這個關系到全球化發展方向、關系到東西方或者南北方優勢的競爭,也就是所謂“華盛頓共識”和“北京模式”孰優孰劣的競爭。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七八月號推出封面專題報道,集中點算兩種模式在非洲、拉美以及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較量成果,認為西方價值觀被邊緣化,“北京模式”正在長驅直入,成為新的發展主流。這樣的檢討,勢必在西方引發新的“討伐北京模式”的風潮,同時也會招致北京的強烈反彈,認為西方輿論采取冷戰思維,企圖妖魔化中國,擴散中國威脅論。
值得關注的是,聯合國“曼德拉國際日”的設立,或許在“華盛頓共識”和“北京模式”之外,提供了另外一種發展模式。
7月18日,剛剛結束世界杯的南非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為表彰曼德拉為和平與自由作出的貢獻,聯合國大會早在2009年11月通過決議,決定從2010年起將每年7月18日定為“納爾遜·曼德拉國際日”,在全球一同慶祝,今年是首屆。
為何要設立曼德拉國際日?聯合國應該有兩個顯而易見的目的。其一,當然要紀念曼德拉的豐功偉績。其二,顯然要給聯合國內東西方截然對立的困境,找到一個突破的典范。
對西方來講,曼德拉27年牢獄生涯,是對他們的無聲譴責。曼德拉的奮斗,為的就是在南非推翻種族隔離政策。這種政策是白人優越至上,壓迫非洲裔黑人及弱勢族群。直到1960年代,這種極端政策在美國,尤其是南方,也隨處可見,根深蒂固??梢?,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崛起,西方應該有雅量面對發展中國家的質疑,一如今天對待南非,對待曼德拉的和平革命。
我們沒有理由懷疑,民主人權自由是好東西,華人在北美的生活體驗證明,美國加拿大的制度模式和生活方式,絕對是世界上比較好的,但當這種價值觀和制度體系朝外推廣的時候,就引發了很多的對抗。一句話,美國總統對待亞洲人、非洲人,是否像對待他自己國家的選民那樣謙卑?
如今,西方推崇曼德拉、推崇南非模式,連美國前總統、歐洲前總理等政界領袖,都追隨曼德拉的慈善組織。這不應該是沽名釣譽,而應該是培養反思謙卑的精神,讓西方推廣西方價值、美國推廣美國模式的實際行為,也符合曼德拉畢生為之奮斗的自由平等原則。不然,西方的紀念,難免再度落入雙重標準的巢臼。曼德拉的行為模式,才與西方的價值觀渾然配套。
同樣,發展中國家中的新興經濟體在崛起時,也可以參照曼德拉精神和南非的社會轉型模式。
曼德拉在與種族隔離制度代表談判的時候,以及成為民選總統掌握權力之后,并沒有采取以牙還牙的暴力報復,而是采取真相必須還原、歷史不能空白、但罪人則可寬恕的宗教原則,對過去迫害南非黑人、迫害他本人的舊勢力,給予新的出路。也真誠與過去用不同方法支持包庇過南非種族政策的西方世界重新和好,爭取他們對新南非發展進行平等互利的合作。曼德拉站在南非特殊國情的基礎上推動改革,但也從不拒絕西方好的制度,乃至宗教精神傳統。
這也給北京模式以及第三世界帶來象征性的啟示。不必采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傳統思維,過去老子受欺負,今天要你做孫子。而是要清算歷史,超越歷史,記住屈辱,超越受害者心態,在推動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爭取與西方世界共贏。換句話說,中國崛起后,不能走美國和當年亞洲優等生日本的老路,而應該成為“曼德拉式”的世界領袖。
在冷戰時代兩個陣營對壘,當然不會出現全球公認的世界領袖。冷戰結束后的20年中,同樣沒有出現全球公認的政治領袖,從里根、撒切爾,到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從老布什、克林頓到亞洲領袖,都對時代和自己的國家做出了貢獻,但也留下廣泛的爭議。唯有曼德拉,超越了冷戰的慣性,超越了歷史的恩怨,跨過了東西南北對立的鴻溝,贏得了全球的尊重,確立了30年來唯一一個世界領袖的道德公義形象,名副其實地成為“第三種模式”,值得世界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