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統計,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地方GDP數據高于全國數據,已成為中國GDP近20年來的“慣例”
責任編輯:李梁 馬昌博 郭力 實習生 李順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最新的2010年上半年全國經濟運行情況。全國GDP增長11.1%。目前,27個已經公布GDP數據的省區中,除新疆、西藏、甘肅低于全國數據外,其他省份都全面超越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GDP增長率。
多年來就是這樣了。自1992年中國全面核算GDP以來,地方GDP增長率加權平均,從來都是高于全國GDP增長率;而地方GDP的加總,從1996年以來,從來也都是高于全國GDP總量。
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各省GDP數據之于全國GDP數據,在各省份內部,市縣的GDP數據,往往也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果有人把全國各地市縣一級公布的GDP數據,細細統計相加,將會得出一個驚天的數字。
眾所周知,GDP在中國,不僅是數字,更是政績;統計不僅是科學,還是政治。這個美國經濟學家發明的統計標準,究竟是如何在中國統計體系里落地生根,并被日益神化的?中國統計體系是如何雜交蘇聯和美國統計體系,以適應中國特色的數據需要的?
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
中國統計體系由蘇式體系轉向西方SNA體系,其難度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
中國人都記得,1981年鄧小平許下的承諾——到2000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不過到2000年,在論證我國實現這一目標時,稍稍有點麻煩,統計指標變了:工農業總產值換成了GDP(國內生產總值)。而在1981年,中國的國民收入核算中并沒有GDP這個概念。
上個世紀90年代前,中國經濟核算還是以蘇式MPS(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為基礎,直到1992年才停止。這個體系的核心,正是鄧小平所提到的“工農業總產值”。它在計算經濟活動時,僅計算物質資料的生產,而舉凡金融貿易、醫療衛生、教育科研等一系列國民經濟活動,并不計入。
蘇式MPS體系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的核心:勞動價值論。而當時西方所采用的SNA(國民賬戶)體系則基于“要素價值理論”。后來中國統計體系由蘇式體系轉向西方SNA體系,在實際操作中遇到許多問題。
1978年開始改革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