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VS中儲糧
中糧和中儲糧首次對決,中糧顯示出了市場優勢,接下來的問題是,國家的糧價調控如何在后市中繼續。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楊鵬
當兩大巨頭首次對決,中糧顯示出了市場優勢。
記者在南陽采訪時,多位糧商均提到,雖然價格領跑,但中糧在收儲時,確實對小麥的品質一直保持相對較高的監控,糧商們都習慣于,“品質比較好的小麥才給中糧送過去”。
同樣是在追漲的中儲糧那里,則呈現出完全相反的情況。
南陽一位糧食行業人士表示,正常來說,中儲糧系為國家收儲時,其與委托代收代儲的糧庫,利潤主要來自這個過程產生的收購費和保管費。
但在實際操作中,以次充好,摻雜質、摻沙乃至摻陳糧的情況時有發生。舉例說,如果三等白麥按照一等白麥入庫,每斤就能多獲得4分錢,而這些隱形收入往往流入私人口袋。
這一情況,在產糧區已是半公開的秘密。受害最深的,則是下游的面粉企業。
河南面粉制造業較為發達,其中規模較大的面粉企業,由于小麥需求量巨大,主要得靠參加中儲糧拍賣來購買。
除了出庫難和要多加錢等難題已被媒體反復曝光外,拍賣來的儲備糧更讓人頭疼的是質量。
“拍到的是一等麥,拿回來是三等麥,托市收購以來,拍回來的小麥一年不如一年。”南陽一家知名面粉企業負責人表示,自家企業的面粉今年在市場上兩次被查出問題,一查原來都和中儲糧的小麥問題有關。
今年,為了找中儲糧調換一批質量無法保證的小麥,她花了大量的時間和中儲糧交涉,還為了化驗等問題跑了幾次鄭州,耽誤了企業生產,自己也疲憊不堪。說到激動處,她賭咒,“下輩子我如果還作面粉就不是娘養的”。
更讓她焦慮不安的是,今年情況更糟糕,未來面粉廠仍將為此買單。
河南多個糧食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由于在很多地方,中儲糧的實際收購價格已經高于國家托市價格,這也意味著部分保管費和收購費的收入,會倒貼進價格中去。因此,通過上面這種操作方式,能夠彌補部分流失的利潤。
這一行為,一定程度上是中儲糧半市場半政策性機構的雙重身份的尷尬體現。
其實,作為宏觀調控工具,一旦達到保護糧食價格的政策目標時,收購行為應該停止,而不是追趕,但作為一個“公司”,逐利沖動下會想方設法利益最大化。
盡管中儲糧內部也設立了一系列的監管規則,甚至是在糧庫大門上,就掛著接受舉報的手機號碼。但這種集運動員和裁判員于一體的模式,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系列問題。
據記者了解,近期已有企業把中儲糧的這類問題告到了國務院,并引起高層重視。而此前,寄望中央部委對這類問題舉報早已層出不窮。
當地一家糧庫的員工稱,停止收購之后,中儲糧系統內部正在徹查上述各種摻假問題,已有人員涉及刑事犯罪被查處。
諷刺的是,今年為中糧“代收代儲”的糧庫,其實全都是往年和中儲糧的合作伙伴。這意味著,中儲糧的尷尬,在市場化越來越放開后,將更為明顯。
而與此同時,在這片中儲糧獨占著卻沒干什么的市場上,眼下的中糧卻在收購與銷售兩頭都顯示出了市場化的生命力。
據記者了解,中糧此番大舉參與小麥收購,除了自身采購需要,還有涉足小麥內貿領域的戰略意圖。按照中糧的計劃,將對所收購的小麥按照品質歸類后,部分會就地銷售給下游企業。不過這種銷售,將通過對小麥品質的細分,使不同品質的小麥賣不同的價。
接下來的問題是,在后市中,國家的糧價調控將如何繼續?中糧的算盤能否實現?
網絡編輯:王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