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久安須建立靈活協調利益機制
中國在轉型,社會沖突大量發生,而且個人事件易轉化為群體事件,法律沖突易轉化為政治沖突,最終指向政府。它們為何變得越來越激進?
責任編輯:戴志勇
中國在轉型,社會沖突大量發生,而且個人事件易轉化為群體事件,法律沖突易轉化為政治沖突,最終指向政府。它們為何變得越來越激進?
其實,在政治社會學的角度,為什么會發生社會沖突、怎樣減少社會沖突,把社會沖突轉化為秩序,有很多解釋。有些東西值得借鑒,可學習別國穩定社會的經驗。
醒醒!火燒屁股啦! (向春/圖)
社會動蕩的四種解釋
組織化可以促進理性、辯論、公開、妥協、監督、代表等和平爭取利益方式的發展,所以社會團體的活躍有利于穩定社會。
在社會高速變遷中,社會動蕩的風險一般都會增加?;谖鞣降慕涷?,這些社會動蕩的來源,大致有四種解釋:
一種理論由涂爾干提出。他認為高速社會變遷會發生社會失范現象,即由于社會的流動性、多元性和異質性增加,原有的社會規則不起作用,社會的中心價值、道德原則、家庭和群體關系乃至傳統宗教的約束作用下降。沖突發生的概率上升。
第二種是馬克思的看法。他提出社會沖突與財產權的不平等有關。他發現,工業社會中出現了剝削階級和工人階級,因為他們占有的財產極度不平等,兩個階級之間的沖突必然會發生。馬克思以此解釋了早期資本主義社會沖突的原因。
第三種解釋是政治學學者亨廷頓提出的。他認為一個社會在高速變遷的時候,各方面在快速發展和變化,但是制度化水平相對滯后,沒有跟上社會變化,通過及時的制度化進步,適應發展并鞏固社會秩序。
第四種解釋來自托克維爾。他認為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