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堵銀行放貸
“新規”掐住了銀信合作這個“小魔術”本已非常熟練的流程,欲讓這些理財產品通過并表操作,褪去迷惑的外衣,還原其本質——銀行貸款。
責任編輯:李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新規”掐住了銀信合作這個“小魔術”本已非常熟練的流程,欲讓這些理財產品通過并表操作,褪去迷惑的外衣,還原其本質——銀行貸款。
宏觀經濟形勢如此,信貸額度變得越發珍貴,銀行已是“額度為王”。嚴苛監管標準之下,表內騰挪、表外創新,放貸的下一個“檢查站”在哪里?
銀行合作的“曲線放貸”之路被堵,商業銀行還會想盡辦法跟收緊的額度作斗爭。 (CFP/圖)
盡管早有監管部門的三令五申,“曲線放貸”的銀信合作還是在2010年上半年沖上了一個歷史性高峰。這半年間,約2.9萬億元的銀信產品發行,而同期新增貸款4.6萬億元,占其一半強。
監管層已“忍無可忍”,繼7月初叫停銀信產品發行后,8月10日,銀監會下發《關于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稱“新規”)。
銀信合作業務“魔術”的秘訣是:銀行將貸款賣給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將其做成理財產品,再通過銀行賣給投資者。
在銀監會看來,銀行通過設計發行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將存量貸款、新增貸款等轉出表外”,“雖然貸款已轉出資產負債表,銀行依然承擔貸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實質上的法律責任和風險,卻因此減少資本要求,并逃避相應的準備金計提,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而中國人民銀行則認為,信貸類產品創新的“失速”,嚴重影響了當前貨幣政策的有效執行。
理財產品“后事”
銀信合作產品僅是銀行間、銀信間的騰挪,債務人始終被蒙在鼓里,對自己的債務被先后轉賣了兩次毫不知情。
今年年初,一家能源類的國有大企業向魯深所在的A省分行申請數億元的貸款。當時,受到信貸額度的限制,該省的分行無法提供相應的貸款。但更不想失去這一重要客戶。這種實力雄厚的大國企,是各家商業銀行都緊緊盯著的肥肉。
巧婦怎會止于無米之炊?該銀行很快找到辦法,向鄰省的兄弟分行B行“借米”。“借米”協議規定,讓大國企獲得資金,兩家省級分行則一起分享利息收入。當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