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經濟轉型三件事

不搞懂經濟發展的理論,而是像吃快餐一樣只抓結論,不討論理論分析的過程,不討論歷史發展脈絡,就不可能明白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關于轉型的規劃已不是過去那種規劃,不是把政府計劃換個名字,而要有新的理論內容。

責任編輯:李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樓強

轉型理論不能成為一個框

不搞懂經濟發展的理論,而是像吃快餐一樣只抓結論,不討論理論分析的過程,不討論歷史發展脈絡,就不可能明白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

保證中國穩定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這一點已有很多論述。令人欣喜的是,以鄉鎮企業為基礎的蘇南地區,最早響應中央要求,開始轉型探索。

各個地方的資源稟賦狀況不一樣,產業發展基礎不一樣,歷史文化背景不一樣,轉型的基本路徑也就不一樣,各有特色?,F在,轉型有三件事迫切需要抓緊做。第一件就是要搞經濟轉型的理論。

吳敬璉曾表示,當前中國經濟應通過三條路徑實現增長模式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PHOTOTEX/供圖

現在全國都在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都在進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但轉型現在從理論變成了政策結論,進而變成一個政治口號;甚至變成一個框架,什么東西都往里面裝。到底要轉變什么,反倒變得模糊起來??芍^數典忘祖、引喻失義。

有一種說法是,轉變要從投資、外需轉向內需、消費方面。這當然是對的。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提法。但這些提法之間是什么關系?中心環節在哪里?從何下手呢?又不清楚了。

我們曾經兩次調整過國民經濟。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原來的提法是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直到“十五”計劃時仍堅持這個提法。但十五計劃實施過程中,政府在資源配置中退出的趨勢逆轉了,比如開始對國有土地資源的配置,獲取了幾十萬億的土地轉讓價差。各級政府用手中的資源去營造高速度的GDP增長。

我們的經濟總量翻兩番的任務完成了,但原本提出的經濟建設要轉到以效益提高為基礎,這個基礎、前提卻完不成。轉型有這樣的蘇聯誤區和歷史教訓。

有人認為轉型很難,因為我們消費的比率太低、儲蓄率太高。實際上這樣的問題西方國家在19世紀時同樣遭遇。這是因為投資率太高,資本收入在整個的社會中的比重因此很高,直接影響到了消費率。東亞國家經歷的危機即說明這一點。

我們的政府有些舉措刺激消費,比如削減農業稅、家電下鄉、各類補貼。但如果生產結構沒有改變,這樣做的實際效果將是抑制消費。你想想,政府這樣做,錢從哪來?那就加稅,而加稅的結果實際是抑制消費。

不搞懂經濟發展的理論,而是像吃快餐一樣只抓結論,不討論理論分析的過程,不討論歷史發展脈絡,就不可能明白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關于轉型的規劃已不是過去那種規劃,不是把政府計劃換個名字,而要有新的理論內容。

轉型規劃的體制障礙

電價、地價,現在還有外匯,這些生產要素價格太低,等于鼓勵用粗放型的方法來增加GDP。

第二件事就是要組織好經濟增長模式。各地方實際上是在組織了,可現在全國的情況是,轉型的招數雷同,結構雷同,相當地普遍。我們每一個地方應該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的狀況,根據自己的產業鏈發展基礎,還要研究世界發展的大勢,來確定自己增長轉型的做法,不同的做法。

比如廣東,它的基礎是加工制造業企業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那么它的轉型實際上是以制造業為重點。在這個基礎上,我認為它有條件在某些產業上率先實現轉型。

制造業方面,廣東有兩個努力方向值得肯定。一個是改造,依據的是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的方法。另一個是根據當前世界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規律,尋求新突破,從中形成一些新的產業鏈。

而我們現在正面臨著兩大革命:一個是芯片的革命,中央處理器及其他芯片。一個是網絡的革命?,F在的三網融合,會促成一場整個信息通訊產業的大革命、大調整。

組織經濟增長新模式,首先要梳理,看看我們過去在支持產業升級方面,做法上有什么需要取長補短的地方?,F在初步轉型已經上了軌道,就要考慮更長遠的問題,那就是人力資本的投資問題。

那么,接下來的第三個問題就是,政府怎么改善?政府在經濟轉型中的工作,就是政府職能轉變。無錫或者蘇南其他幾個城市就體現了這樣的特點,政府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跟市場化改革緊密結合在一起。但是在全國的范圍來看,政府職能轉變的問題還是比較大的。

以往的教訓是,每次談及轉變,總是由政府來定規劃、定重點,然后政府來組織項目,組織人力、物力,定項目、定目標,然后技術攻關,再由國家的企業或者國有企業來進行產業的轉化。

其結果是,從一開始,人們制定職業性計劃時往往就很難掌握全部信息,政府組織研究、攻關的效率也很差。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科學、技術、發明遠遠落在外國人后面。但是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情況已經極大改觀,現在的科學和技術人員數量世界第一,研究和開發經費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而超過了日本。有相當一部分技術發明接近世界前沿水平,但是相關的產業化卻是步履維艱,沒有發展起來。有一些商品化、產業化了,但被叫做小老頭樹,老長不大,什么原因?體制。

目前,市場主體面臨四大體制性障礙。第一是政府配置資源的權力太大,第二是把GDP增長作為政績好壞的主要考評標準。

第三,我們的財政體制不管是從收入方面還是支出方面,都要求各地政府官員要把GDP搞上去,把量搞上去。收入方面,稅收的一半是增值稅,而且是生產型增值稅。生產型增值稅是跟物資生產部門直接聯系的。支出方面,中央責任過度地下放給了地方,一個是義務教育,一個是社會保障。有70%以上的支出責任在縣級財政,更早時甚至在縣以下。這就使得地方政府官員想盡辦法增大經濟總量,而不要考慮效率。否則,它的日子過不了。

第四點則是資源型生產要素的價格太低,電價、地價,現在還有外匯。這些生產要素價格太低,等于鼓勵用粗放型的方法來增加GDP。

政府仍是轉型領導者

關于民營經濟的“新36條”,有很多的進步,特別是明確了非禁止進入。但目前這還只是個文件規定,實際上市場準入方面的障礙未打破。

現在,全國都在組織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政府仍應起到一個領導者的作用。但是,要總結我們歷來的經驗教訓,要改善我們的方法?;镜木褪钦兴鶠?,有所不為。

政府的基本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政府現在就有一個職能普遍沒有發揮,就是規劃和協調。這個規劃不是指制定指標,也不是指制定計劃,而是提供綜合性、長遠期的信息供業界參考。每個企業掌握的信息往往是短期的、局部的,而現在的產業變得分工非常復雜,互相之間的關系很密切。

公共產品和私用品中間有一個中間地帶,不同的情況之下這個中間地帶可能還會有所變化。在中國的情況下,可能政府做得更多一點。但是,有一些是肯定應該由企業做的,由市場做的;政府越俎代庖,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這并不等于說政府就無所作為;政府應該有作為,但是政府要做它應該做的事情。

政府應該作為而實際上不作為,缺點也非常明顯。比如不能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不能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無法保持宏觀經濟穩定。

現在,政府在組織經濟方面,有四個方面不值得提倡。第一是指定技術路線。日本政府在信息產業方面的此種教訓非常深刻。

第二是設立了過多的行政許可和市場準入。行政許可和變相的行政許可,可謂五花八門,有的叫審核制,有的叫備案制。投資整個就是個行政許可。市場經濟的原則本應是非禁止進入,即沒有法律明文禁止的都可自由進入。我們則是管得太多。關于民營經濟的“新36條”,有很多的進步,特別是明確了非禁止進入。但目前這還只是個文件規定,實際上市場準入方面的障礙未打破。

第三,運用行政權力壟斷市場,與民爭利。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對于國民經濟在哪些行業要控制,哪些領域要統治,是有明確規定的,雖然這個規定還是有一些人認為范圍太大了一點。但有一些自然壟斷行業是不是應該由國家控制,這有爭論。而現在,國家實際上控制的領域,比十五屆四中全會規定的要大得多了。

第四,部門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本部門掌握著某一個基金,或者是某一個方面的準入控制,就把這個給向自己的關聯企業或是下屬企業,或是本地企業。這相當于政府直接進入了競爭,它要支持一個企業就等于打擊別的企業。

轉型無止境

現在正在進行教育去行政化的探索,這種探索一定要由政府來做,因為政府不開口、不同意,根本做不了。

當然地,政府要對一些新產品、一些既有社會效益又有外部效益的產品進行補貼。但這個補貼要盡量用補貼需方的方式。這種方式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發揮消費者主權,通過市場的辦法來篩選。

還有一個改造教育體系的問題。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和羅伯特·索洛 (Robert M. Solow),在談西方國家轉型時,都非常強調教育體系在中世紀后期的逐漸形成,以及所謂科學共同體的形成。

我們的教育體系和科研體系,最大的問題就是行政化管理?,F在正在進行去行政化的探索,這種探索一定要由政府來做,因為政府不開口、不同意,根本做不了。另外,學校內的教育體系應有一些革命性的變革。這方面秉持學校自治理念的南方科技大學值得關注。

革自己的命確實是比較困難的,有很多人是不愿意革自己的命的。但是,如果由此推論說革自己的命是不可能的,那我們是在放棄改革。

轉型是一個無止境的事情,比如說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新臺幣放開以后,轉型告一段落。但現在面臨的是進一步轉型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轉型。

網絡編輯:王爾山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