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新思路——千方百計,讓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對稱

部分官員借助信息優勢,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做壞事,于是出現“道德風險”。逐漸,其他人會擔心吃虧,最后都利用信息優勢做壞事,于是形成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

責任編輯:戴志勇

部分官員借助信息優勢,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做壞事,于是出現“道德風險”。

逐漸,其他人會擔心吃虧,最后都利用信息優勢做壞事,于是形成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

解決這兩個問題,古今中外至少有27種方案。

克服信息不對稱的27個次優方案 (李伯根/制表/圖)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成就舉世矚目,但無憂患意識,則難以長治久安。目前,一些民眾認為,改革步伐尚跟不上社會問題的蔓延速度。這種心態,需要從根本上化解。但繼續良性改革,需要具體操作方案,而基層直選和“推薦票選干部”等被學者寄予厚望的“選舉類”舉措,目前尚無有效的配套措施以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因之,也引起一些擔憂。

除了“選舉類”方案,是否還有其他替代方案?如果沒有,中國只能繼續“摸著石頭過河”,改革共識缺失將使系統改革滯后,各種局部問題不排除最終吞噬掉改革成果。北宋王安石改革是前車之鑒。

王安石改革方案獨大

宋神宗繼位時,貪污腐敗已十分嚴重,社會“風俗日以衰壞”。巨大危機使最高決策層達成共識,選擇了王安石全面主導變法。王安石此前撰寫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和《三經新義》等專著,系統闡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張,并在擔任鄞縣縣令時成功試點。王的改革方案理論和實踐兼備,是當時惟一的系統方案,獲得了急于擺脫困境的統治階層的廣泛支持。

變法在公元1069年全面展開,先后推出旨在打擊高利貸資本、阻止土地兼并的“青苗法”,打擊壟斷的“市易法”等多項舉措。這些舉措出發點很好,但在實踐中忽視了對官吏的監督,導致執行者扭曲政策坑害百姓,最后“流民無數,天怒人怨”。

需要深思的是,變法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在變法失敗后才總結出來的。從新法伊始,以編纂《資治通鑒》的史學家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就明確指出新法看似擴大政府財源,實質是與民爭利;新法急功近利且缺乏監控,官吏可能為所欲為,最終損害老百姓利益。

從人員構成來看,反對派幾乎包括了當時所有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甚至還有向神宗推薦王安石的伯樂韓維和王安石的親弟弟王安國,連三任太后也都加入了反對變法的行列。多數反對派在王安石變法之前的“慶歷新政”中,是堅定的改革派。他們反對變法并不是維護既得利益,而是基于對變法可能后果的憂心忡忡。

反對派力量如此強大,神宗為什么仍然支持變法?以事后眼光看,不是神宗執著,而是反對派只會批評,卻沒有提出任何系統的替代方案,使“王安石方案”成為神宗的惟一方案。在改革推遲一天都可能亡國的時刻,恐怕任何執政者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