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100819)
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全額補貼其實就是少數人揮霍所留下的虧空,納稅人來填窟窿?只要公立醫院資金流向不公開透明,這么大個肉包究竟被誰吃了還真說不清。
責任編輯:史哲
推薦:宋廣磊 周鏖鍵(8.10-8.17)
No.1 商品市場為救災做動態物資儲備?
《21世紀經濟報道》,8月17日,作者:伏昕
(原文摘編)大災之后,大量的救災物資成為必需,而如何讓各方的物資與當地所需相互匹配,并且在短時間內迅速籌集,對民政部門是巨大的挑戰。5·12地震時,四川省遂寧市民政局局長謝代銀就在文章中指出“儲備機制不健全、信息系統未建立、調運機制不暢通”等問題影響了災害救援的時效。
如今,舟曲的救援仍在繼續,一場泥石流災害的爆發,再次引發各方完善應急救災物資機制的討論。義烏市政協委員劉世玉在汶川地震之后再度提出中國應在國內統籌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網絡平臺,收集全國各地救災物資的信息、產品目錄,建立以生產同類產品廠家為主的搜索網。
但是建立統一信息平臺的問題至今沒有解決,不過劉世玉認為,把義烏等大型專業市場作為一個動態的救災物資儲存基地,以應對多變的災情,可為國家節省巨額的人力、物力、財力。
應急救災物資體系的另一個難題是:中央政府救災物資儲備倉庫一般布設在遠離自然災害常發區的經濟發達城市,救災物資運輸距離遠、時間長;地區救災物資儲備倉庫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管理差、儲備不足,難以滿足應急救援的需求。
因此,完善社會機制,統籌安排政府資源與社會力量,形成優勢互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