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后擴招時代的“校園風景”
一場轟轟烈烈的高校地盤擴張運動,正是與擴招關聯。仿佛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在擴建。
責任編輯:李楠 梁偉馳
武漢科技大學大二學生王世紀今年是在新校區過的暑假,因為位于武漢郊區黃家湖的大學城遼闊而美麗,他“不想回家了”。
早在2008年,武漢市統計局的數據就顯示:武漢大學生人數已突破100萬,超過北京、上海,躍居全國第一。大學城建筑群也連綿不斷,用遼闊來形容都感覺格局太小。“一所學校如果沒有新校區的話,仿佛就是發展滯后的象征。每個校區的建設情況,多少關乎學校的名聲,將來會影響院校的歷史格局。”大學教師徐耕坦言。
兩年后,教育部根據新形勢做出新決策:“高等教育要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相對穩定招生規模。”
得益于美國著名教育家馬丁·特羅博士提出的高等教育發展“精英—大眾化—普及”三段式理論,上世紀末,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的重大決策,可謂人心所向,讓許多面臨高考的學生舒了一口氣。
一場轟轟烈烈的高校地盤擴張運動,正是與擴招關聯。仿佛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在擴建,其中河北廊坊東方大學城首期規劃一萬多畝,上海淞江大學城占地約8000畝;河南“鄭州大學城”和湖北“黃家湖大學城”都是50平方公里;江蘇南京仙林大學城面積47平方公里;廣州大學城43.3平方公里……許多巨型大學,本科生人數動輒數萬。“大學城把一部分學生孤立了,沒有老師,沒有師哥師姐,不能接觸到豐富的社會。”盡管廈門大學漳州校區洋溢著現代氣息,大學生錢小敏卻覺得“不帶勁兒”。一個外教也對她說,再也不想去“漳州監獄”。
這絕不是孤例。中國幾乎所有大學城都是現代化的代名詞,新學生的屯兵場。兩年后,錢小敏搬到了學校本部,廈門大學老校區透著一種說不出的文化氛圍和氣場,她這才醒悟:“大學校園就應該是這樣的。”
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朱清時院士是高校擴招的反對者之一。“大學精而不大,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們教師隊伍沒有擴大,學生爆炸性增長,這就像鹽巴放在水里一樣被稀釋了。加州理工學院現在的學生每年不超過2000人,原因就在于學校有一個規模效應,他們每個周末吃飯所有教師都在一起,開會所有教師都在一起,能夠很好地交流,要是1000個教師就不行了。所以不是任何東西按比例放大都好。”
然而,“你們看到受教育者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么旺盛嗎?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才能滿足廣大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江漢大學教師陳耿說,“只要這樣一句話,就會讓反對擴招者失去‘群眾基礎’。”
2004年7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過一次“中國大學城建設問題”研討會,當時就有這樣的的結論:大學城解決了中國高校的燃眉之急,但發展大學城并不是都是由各大學主導的,而是由地方政府策動、房地產開發商以自己利益為出發點積極參與的結果。通俗的說法是:大學城是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商人的利益要求、銀行的放貸要求和高校的發展要求混合推動的。
在武漢大學城周邊,諸如“文脈深處,臥湖藏龍”、“十年一躍,岸泊八境”等等以毗鄰學區為賣點的商業樓盤一幢幢拔地而起。
與此同時,很多大學本身卻負債累累,甚至引發諸多經濟問題。
2007年,吉林大學自曝難以應付每年多達1.5億至1.7億元的貸款利息,準備采取所謂的“土地置換”方式“賣地還債”,被國土資源部叫停。8億多元債務纏身的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今年被曝政府許可賣地還債,引發了廣泛爭議?!?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稱,2005年我國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量約在1500億至2000億元之間。彼時是高校貸款高峰時期,許多大學存在假想資金循環過程:多貸款-多增校區-多招生-多收費-多還貸,使得高校把入駐大學城后的問題簡單化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政府允許高?;ㄎ磥礤X,而且實行政府貼息政策,成為高校貸款的強有力后盾。”
如今,有人這樣調侃:“大學,就是大概學學。”
而北京大學原校長蔡元培這樣詮釋“大學”:治學者方可為“大學”,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則說:“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
華中科技大學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論則在當下廣為流傳:泡出來的白菜、蘿卜的味道,取決于泡菜水的味道。
(實習生雷磊對本文有貢獻)
后擴招時代的“校園風景”
校園還在建,我們已畢業。這樣的畢業典禮恐怕只有在中國的大學城才能看到。
一眼望不到頭的廣場,大學城處處有現代的人造風景。
新的圖書館宏偉氣派,但門前的路還沒修好。
操場外就是熱火朝天的商品房工地。
大學城建設帶動了各式各樣的周邊消費。
評估是當下高校都非常重視的工作,因而注重硬件的建設。
目前高校一些專業的設置緊扣市場需要。
三位女學生眺望遠方。大學城多半選址在郊區,和文化氣息濃郁的老校區感覺不同。
網絡編輯:X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