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評級:你評你的,我評我的
近有“大公國際”評級世界各國,遠有中科院發布世界國家健康報告。不少中國政府和民間機構已不再滿足于用西方的語言和西方對話,意圖建立中國特色的本土評價體系。
責任編輯:馬昌博 李梁 郭力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雷磊 錢小敏
近有“大公國際”評級世界各國,遠有中科院發布世界國家健康報告。不少中國政府和民間機構已不再滿足于用西方的語言和西方對話,意圖建立中國特色的本土評價體系。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說,“信用評級本身也要信用。”“怎么去做,是更重要的問題。”
想把中國信用評價體系的紅旗插遍全球,目前還不太容易。 (CFP/圖)
一個多月前在國內沸沸揚揚的中國公司發布全球國家信用評級的新聞,終于得到了國際三大信用評級公司(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公司)的回應。8月份,“標準普爾”作出反應:稱上述評級抱有“民粹主義心態”。
7月初,一向由國際三大信用評級公司全權掌控的“國家評級”領域,竄出了一個挑戰者。一家中國民營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發布了50個國家的信用等級。這是第一家中國機構向全球發布國家信用風險信息;而且,在這個報告中,中國的信用評級第一次高于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
在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自身遭遇信用危機的當下,大公國際此舉,是具有預見性的搶奪市場的一步,還是如新加坡《聯合早報》一篇評論文章中所言,是一個世界的冷笑話?
事實上,大公國際在中國已非孤軍奮戰。近年來,從民間到官方,都有機構在進行類似嘗試。中國開始不滿足于用西方的語言與西方對話,而是誕生出建立本土評價體系的沖動,其背后所暗藏的焦慮漸漸也浮出水面。只是這一切都準備好了嗎?
大公國際的新思維
大公國際發布的信用評級中,給了中國外幣AAA、美國外幣AA的評級,但在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的報告中,中國主權評級始終停留在A級別、而美國從沒低過AAA(A越多,級別越高)。大公國際的報告中,超過一半國家的評級與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存在明顯差異。
這份“標新立異”的報告,來自大公的國家風險研究部。該部門成立于2005年,一共二十多人。
大公國際董事長關建中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大公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去看待我們所處的信用世界。”
孰是孰非?一位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X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