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話語包裝下的傳統政治
辛亥革命已近百年,時至今日,學者完全可以理性審視歷史,把“革命話語”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構起來的,放在更寬廣的背景下去思考,既可引以為戒,警示后人,又能啟迪智慧,尋求化解兩岸政治協商難題的方法。
責任編輯:劉小磊
從胡漢民的“黨是保姆”到 “黨是母親”,國民黨的“以黨治國”理論已臻成熟……
《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一書,視角獨特,思路開闊,征引文獻,十分豐富。作者跳出窠臼,獨辟蹊徑,以“革命”與“反革命”為切入點,探究民國初期政黨運動興起的社會根源,重點解析國、共兩黨的成長史和斗爭史,立論新穎,頗有見地。
“立憲”與“革命”,是清末政治斗爭的主題。民國建立,立憲派并未偃旗息鼓,他們另起爐灶,組建新黨,同盟會也與其他政黨合作,成立國民黨,在憲政體制下,與其他政黨以議會為舞臺展開新一輪政治斗爭,此乃宋教仁被刺之前的一般情形。作者顯然注意到了清末民初由傳統的“帝治”向現代的“黨治”轉型時期的一些政治現象:“法無定規,權隨人轉,一切都在‘黨章’、‘黨紀’、‘黨權’、‘黨治’、‘黨統’等旗幟和名義下進行,一切又以實力較量和權力權謀為依歸。……傳統‘帝治’向現代‘黨治’的轉型,變的更多是外在形式,而不變的,則可能延續在中國數千年的深層政治文化之中。”(王著,p226,下引王著,只注頁碼)鑒于此,作者提出一個問題:“那些早已熔鑄成為我們思想價值觀念的革命話語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又是如何演變的?”(p101)
從“正統”之爭到袁氏稱帝:民初三大勢力的爭斗
民初政黨,能在社會上呼風喚雨,杯葛行政,形成一派勢力者,其根基多在清末即已形成??疾烨迥┱胃母锏倪M程不難看出:立憲派遠比同盟會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其在政府、官員、士紳和社會各階層的影響力遠遠大于“革命派”,立憲派和袁世凱在迫使清帝退位一事上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