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驕子今日補貼度日——玉米乙醇再陷“與民爭糧”爭議
沉寂四年的玉米乙醇再回公眾視野,是否與民爭糧,國家如何扶持燃料乙醇行業,這些問題折射出一個進退兩難的產業。
責任編輯:曹海東 彭利國 實習生 汪行東
沉寂四年的玉米乙醇再回公眾視野,是否與民爭糧,國家如何扶持燃料乙醇行業,這些問題折射出一個進退兩難的產業。
這個夏天,沉寂四年的玉米乙醇再回公眾視野。
8月,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上書國家高層,呼吁立即叫停國內的玉米制乙醇項目。所謂玉米乙醇,簡單說,就是用玉米制造燃料乙醇。
趙友山的理由很簡單:我國目前有1000萬噸車用乙醇制造產量,每年需要3000萬噸的玉米原料,現在生產一噸車用乙醇補貼1880元,很多乙醇商借此瘋狂收購玉米生產車用乙醇,直接威脅糧食安全。
在今年全國旱澇等自然災害頻襲,糧食供應已成國內關注焦點之下,趙友山此言迅速挑動了社會的敏感點——玉米乙醇“與民爭糧”。
市場似乎也在“呼應”趙友山的說法。玉米供應偏緊的情況下,國內玉米市場價格一度高于國際市場玉米價格。以吉林松原地區為例,由于2009年玉米減產,玉米價格已一路上漲至目前的1850元/噸。
“今年玉米價格上漲得太嚴重了,已經超出了我的想象。”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肖明松憂心忡忡。
事實上,燃料乙醇——即用玉米、小麥以及其他非糧作物包括木薯、秸稈生產乙醇汽油——已不是第一次深陷“與民爭糧”的爭議漩渦。
2006年年底,在當年糧食價格瘋漲的情況下,發改委下發通知,強調凡違規審批和擅自開工建設的車用乙醇項目,不得享受燃料乙醇財政稅收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X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