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100902)
“沒有憎恨”的寬恕或許應該做,但還不到時候。因為真正的寬恕,應該是在合適的時候表達合適的情緒。至少我們目前還沒有聽到菲律賓方面真正深入的解釋
責任編輯:史哲
推薦:潘宇峰 青巖
No.1 菲人質案:我們需要的是有理由的寬恕
《新京報》,8月28日,作者:周慶安
(原文摘編)菲律賓人質慘劇發生之后,國人圍繞著“寬恕”展開了爭論。
“沒有憎恨”的寬恕或許應該做,但還不到時候。因為真正的寬恕,應該是在合適的時候表達合適的情緒。至少我們目前還沒有聽到菲律賓方面真正深入的解釋,在菲律賓國會的聽證會上,從馬尼拉市長到警察總監,都沒法對此次人質劫持事件的解救工作做出合理的解釋,甚至還有進一步的辯解或者推卸責任之嫌。成龍說的“沒有憎恨”也對,但那是我們得到一個明確而完整的調查結果之后,是相關責任人得到相應處理之后,是遇難者的家屬能夠原諒這一切之后。
的確,在今天的國際和國內社會,我們不能簡單地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來面對每一個問題。此次菲律賓人質劫持事件顯示了當地警方行動上的多種問題,問題產生于最需要改革的結構深處,自阿羅約時期就開始了。如果要寬恕,先要對各種錯誤的行徑進行完整的揭示和反思。
寬恕是成熟社會心理中的關鍵一環,但也是最后一環。在調查、批評、問責都沒有完成之前談寬恕,這種寬恕就會變成縱容?;蛘哌@種寬恕只能暫時讓憤怒被淡忘,被埋藏,而不能完全放棄仇恨。另一方面,寬恕者本身頂著巨大的悲傷和心理壓力,寬恕本身是對這種情感的升華。在合適的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